时常有家长咨询:
公立幼儿园什么也不教,小学一年级拼音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都只是快速过一遍,怎么办?
这些家长的焦虑不无道理,有过来人现身说法:
我女儿当初就在我们县上的公立幼儿园,幼儿园里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孩子参与性很高,真的是无忧无虑地玩三年。
等上了小学一年级以后,我傻眼了。小学一年级直接就开始了书写汉字,练习写话,我女儿呢,除了能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会写1—10,其他一问三不知。别说写话,连字都不认识,数学起点也很高。我越来越发现:女儿和同龄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班里很多小孩已经完全掌握了拼音,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抄写作业,会认很多很多的汉字。之前一位同事对我的育儿观提出建议:孩子大班要练字呢!否则小学可能有点吃力,我还暗自嘲笑对方过时的老土教育。
结果就是,女儿的小学前两年的学习非常吃力,我们大人也是受尽煎熬。很多次的家庭矛盾都是因为女儿的学习引发的。这边,爷爷奶奶抱怨孩子管的太严,没有自由时间。那边,我和丈夫尽心尽力,迎头敢追,可是,前边的窟窿,补起来谈何容易?不止一次地连连哀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阅读至此,我猜许多反对学前认知的家长已经开始动摇,甚至开始焦虑。而从中班,甚至小班就开始紧抓孩子学业的家长则会偷偷松口气。为自己的英明决断暗自庆幸。在这里。小编不想评判谁对谁错,也不想吐槽我们国内的教育体制。毕竟环境不会变,能变的只有我们人的认知,思维和决策。但我很想和大家分享几点内容,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各位家长都能放下焦虑,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认知教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
1.一种现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如果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经学过了简单的算术,拼音,并认识了很多汉字,那么他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就会非常轻松。甚至可能轻松到即使他不做作业也可以拿到班里数一数二或者中等偏上的好成绩。这是个好现象对不对?不见得!有一部分家长表示,孩子上二年级之后,成绩会开始下滑,等到三年级,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
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呢?很简单,孩子学龄前接受认知性教育,上一年级之后会发现老师所讲内容自己都学过,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掉以轻心,不认真听讲。当然,凭借之前的知识储备,他的成绩可能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因为在一年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二年级知识储备已经消耗差不多的时候,他便容易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感觉学习吃力,成绩自然也会随之出现下滑。等到孩子的成绩越来越不好,被老师和家长说教越来越多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这个时候,可怕的“三年级现象”就出现了。
2.两个敏感期
“数学逻辑敏感期”
“书写阅读(符号)敏感期”
0-6岁的孩子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孩子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各个感觉系统接受丰富的感觉信息,来促进大脑网络连结与发展,实现“感觉——动作”组合,也就是感觉统合的流畅运作,如果非要强硬地让他们长时间安静坐在一处,干巴巴地看着或读着背着单调的汉字或数字,不但不容易理解吸收,更不利于感觉统合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不建议让孩子在学龄前接受过度认知的原因所在。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那就是孩子刚好进入了适宜认知的敏感期。
比如,五六岁的孩子,或早或晚,都会进入两大敏感期,一个叫“数学逻辑敏感期”,一个叫“书写阅读(符号)敏感期”。进入数学逻辑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数字、数量、数名产生浓厚兴趣,而进入书写阅读(符号)敏感期的孩子则会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产生兴趣。这时候孩子的兴趣,是自发的,也是顺应感觉统合发展规律的,所以,父母完全不必加以阻止。相反,给孩子提供数数、计算、阅读绘本等,更有利于孩子吸收环境中有利于其顺利度过敏感期的特质,掌握相关技能。
简单来讲一句话:父母不应强制孩子接受认知学习,但正常的敏感期现象,父母应该鼓励并支持。
3.三点建议
六岁之前做好这三点
提升儿童学习力
在人生的头二十年,我们几乎都处在学习阶段,但是,大家必须要清楚,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知识只是一种工具,如何吸收、消化和使用知识才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是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和大脑之间的互动。
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前庭、本体等感觉系统,通过末端神经组织、中枢神经及分支,把信息传入大脑的各功能区,叫做感觉学习;大脑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做出反应,再通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官的动作,叫做动作学习。感觉学习和动作学习不断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感觉统合。
特别是在六岁之前,大脑就是一部感觉处理的机器,对于事物的感受也主要来自于对单纯的感觉的印象,而并没有什么较高层次的物质属性或特征等方面的概念。此时他的智能发展所依赖的,就是感 觉!通过亲身接收各种感觉刺激,顺应性地做出各种肌肉及运动型的动作反应,而很少做出心智型的反应。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感觉—动作”的良好组合不断发展,更多的复杂的心智和社会反应才会逐渐取代经由游戏,活动,谈话当中形成的简单感觉统合,为读书,写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所以,在六岁之前让孩子放开了玩,玩的丰富,玩的开怀,绝对没有错。但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力,为孩子的小学奠定基础,下面这些事,提早做也绝对没坏处:
1
加强感统能力,奠定学习基础能力
举例:
1.骑脚踏车、攀爬架子、双脚跳、单脚跳、跳绳等活动,促进肌肉张力正常,令孩子上课期间坐姿标准,不垂头,驼背;
2.翻跟头、侧滚翻、滑滑梯、荡秋千等活动,有助于前庭系统成熟,令孩子上课期间精神十足,坐得住。
2
开发优势手,加强学习效果
举例:
1.通过触摸玩具和游戏,令孩子的双手辨识能力更强;
2.通过抛接球、拍球、折纸、玩橡皮泥等,让孩子的手臂、手肘、手腕、手指关节更灵活灵巧。
3
强化视听知觉,让学习顺其自然
举例:
1.多让孩子听故事、学唱儿歌、学说故事、听广播节目等,强化听觉记忆能力;
2.多让孩子玩走迷宫、拼图等游戏,增强孩子的视觉判断、视觉空间感的能力。
备注:以上举例仅供参考,更多更系统地儿童学习力、专注力、记忆力、语言等基础能力的训练方案,请加入老岳讲感统家庭训练班获取!
总而言之,触觉、本体觉决定着孩子的学习状态,视听知觉决定着孩子的学习接收能力,前庭觉决定着孩子对所学内容最终的消化吸收。要想孩子上小学之后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前期的感觉统合基础必须要打好。否则,就算通过早期的过度认知强行记住了某些认知内容,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迟早会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 The End -
免费做感统测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ZpKZW4BMH2_cNUgKv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