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旧事】
回老家,小心点,一句话一根烟就能把你撂翻‖老家许昌
文‖陈世杰
回老家既是一件心花怒放的兴奋事,也是一件礼节颇多的繁琐事。回老家之前的下午,无论有多忙,我得先与爹妈通电话,一是确认爹妈次日在家,二是聆听爹已经强调多次的家乡“规矩”,一辈子爱“面子”的爹怕在老家人面前失了“面子”,也怕在外工作的我丢了“面子”。
老家在豫中某村,第二天一大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家三口到达村头儿。这时,我会很自觉地将车交给妻开,我则下车步行。尽管不会抽烟,但我手里仍拿着一盒烟(口袋里也会装上两盒),缓缓入村。
走在熟悉的村中小道,无论见到谁,男的要递烟,女的要寒暄,俗语称做“打照面儿”。对话内容其实很简单,我脸上挂着笑,亲切地叫着称呼跟他们搭话:
×爷,七十多了吧,您这身子骨还是跟年轻时一样餮!
×伯,刚去地里转了一圈吧,今年的墒还不错吧?
×婶,不显老哇,笑里恁甜,是不是有啥喜事儿?……
不管有没有印象,他(她)们都会面堆笑容,很受用地接过烟、搭住腔,基本上都会说:哦,你是……吧(有时我也会适当提醒),哎呀,你这孩儿,小时候瘦哩跟檩条一样,现在吃这么胖?要是你不叫我,我都认不出你了,刚才我还在桥头见你爹提着一大块肉回家了,原来是你回来啦……
在老家,“打照面儿”绝对是一件马虎不得的大事,这事关一个村人的身份和被重视的程度,做好了,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夸赞你在外混得好(至于你在外混得是否真好倒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见过世面,会办事;做不好,大家都会一拉脸儿一撇嘴儿一乜斜眼儿说,谁谁家的孩儿不中,出去跑几年回来没大没小,见人脸一扭,跟谁欠他二两黑豆似的,一看就是个圣人蛋货。还有更狠的评价:你瞅瞅那小鳖娃儿,鼻子窟窿朝天出气,跟他爹一样,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就这样一根一根不厌其烦地递烟,一人一人乐此不疲地搭话,直到我走进家门。即使如此,进家后,爹仍不放心地再询问一遍,我总会嗔怪说,别操心了,您孩儿没有把您的面儿落地。爹就“呵呵呵”笑着不再吭声了。
在家没有坐多久,听到动静的左邻右舍就陆陆续续地来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见他(她)们,我赶紧问候让座,催促妻拿出苹果、花生、糖块儿之类请他(她)们吃。
我还让女儿跑上前叫“爷爷”、“奶奶”,他(她)们高兴得满脸生香,不停地说,好好,一晃眼儿,小妮儿长这么大了,真漂亮!
闲唠中,我总不忘说,叔(婶),我爹妈年纪大了,平时我也不在家,全靠你们帮衬了……他(她)们大体上都这样说,乡里乡亲的,互相照应一下是应该的,离这么近,有啥事儿,你爹妈喊一声就听见了。如果刚好帮了点儿小忙,有时他们也会补充说,前两天你爹拉土垫门口被雨冲的小沟,我还帮他推车了呢……我忙不迭地点头致谢。
临走时,若是男的,我必递他手里一支烟;若是女的,我就会向她口袋里塞些瓜子糖块儿之类。他(她)们简单做些谦让后,也不再勉强,就笑着说,中,我们先走了,这么长时间没回来,你与你爹妈好好说说话吧!我忙应着把他们送到家门口……
一送他(她)们离开,我就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爹妈“你们快去屋歇着”的催促声中,“梆梆梆”的剁肉声已经在厨房里疾风骤雨般地响起来了……
【作者简介】陈世杰,只是歌者,只是文者,只是过去的记录者,只是现在的表述者,只是梦想的耕耘者。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IC photo,版权归IC photo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