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在 路 上
——文:周保民
大凡一座城市,
向初来乍到者呈现的第一张名片,
当数出行交通了。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到淮北,先就城市火车站竟如此堂而皇之的矮小简陋吃了一惊。等出站再一望,只见闸河路上,你追我赶的一溜一溜运货毛驴颠颠儿地跑着,驴粪蛋儿就那么顺理成章地赫然散落在路面,不由又吃了一惊。
后来住在李楼技校,没有坐公交车的便利条件,天天骑自行车到市里上班,那时双车道柏油路面的相阳路,路西是高大浓密的柳树,将路边菜农盖的平房和一部分路面笼罩在绿荫中。路东是稀稀落落的几家小企业,路边的柳树可能是被烟熏火烤的缘故,长势比路对面的要逊色许多。
风和日丽和秋高气爽的日子,披一袭朝阳,骑行在路上兜风是最感惬意的一件事。夏冬季节则倍感辛苦,特别逢上烈日暴雨或风雪弥漫,人一扎进风霜雨雪中就只能咬牙前行。有一次我路遇瓢泼大雨,雨打得眼睛都睁不开,路边一位老大爷见状,喊我赶紧到他家凉棚下躲雨,还热情地端给我一碗热茶驱寒。淮北乡土人家的善良纯朴着实让我感动,以后每次碰见那位大爷,我都会主动问候一声老人家好。还有一年夏天,半夜骑行回家,没带手电,没有月光,那时路上也不想如今灯火通明,只是黑黢黢的一片,万籁俱静的相阳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只能按平时骑车的记忆和规矩往前骑。谁知一不小心,车子快速冲向了路边一大堆麦糠。我像杂技演员一样,来了个惊险飞车,好在有惊无险,人车飞出去三四米远落地竟然毫发无损,为此,我向身边的人夸口了好一阵子。
此后有几年时间因为工作,我经常要往返奔波于百里矿区,我又成为古城路长途汽车站和淮海路社会客运站的常客。当时的公交车是几十年不变的老式公交车,色彩陈旧喇叭刺耳,开起来车厢里还满是浓烈的汽油味儿,遇到路面上的小坑,整个车厢就会激动得直哆嗦,浑身颤抖,哗啦哗啦地乱响,像随时能散了架一样。车外的尘土也卷入车内,弥漫刺鼻,使我的每一次出行,绝对贴近乡土氛围。以至于大家开会讲话,总会用“欢迎某某同志风尘仆仆来到我们这里”的欢迎词,听起来十分妥帖暖心。
九十年代后,淮北道路公交发展迅猛,我开始坐公交车上下班,那辆自行车因此光荣退休。随着新建人民路,扩建高岳路,东山路,相阳路,及相继开辟淮纺路,东外环,翠峰路等,一张重塑淮北的建设网,让淮北人民尝到大手笔制作城市第一名片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如今市内公交畅通无阻,出行方便快捷,很难体味到从前出门的不便和辛苦了。只是,那些镌刻在年轮深处的记忆,却并未因高楼商业街的崛起而隐退。曾经淮北散发着的浓郁乡间气息的梨园果树,荷田苇丛,以及相山城区依山傍水的小城模样,至今还清晰地叠印在眼前喧嚣繁华的景致之上。
监制:耿艳秋 丁伟
编辑:姚弘
朗读者:丁伟
合成:小凡
微信编辑: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