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沪深两市低开低走,A股市场回吐前一交易日的涨幅。当天,三大指数单边下行,前一交易日涨幅最大的创业板10月23日跌幅居前,沪指则相对抗跌。成交延续此前低迷的态势,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金额仅3683亿元。外资方面,10月23日北向资金表现为净流出,沪股通净流出12.68亿元,深股通净流出5.36亿元。
近期消息面冷暖交织,在利空与利好对冲之后,A股市场走出了“利空不跌、利好不涨”的步伐。存量博弈格局之下,多空双方暂时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后市要打破这个平衡,还是要依靠外部力量。接下来,短线行情依然关注三个关键要素:三季报业绩、外资流入情况以及有可能在10月末召开的四中全会和三季度政治局会议。
为何“利空不跌、利好不涨”?
在连续小幅反弹两个交易日之后,A股市场10月23日再度下跌,显得很颓。就本周前三个交易日来看,市场并没有什么方向性。大盘单日涨跌幅度较为有限,走势十分纠结。
为什么纠结呢?我们回顾一下近期的消息面。
先看利空:经济数据不给力,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改善遥遥无期,IPO扩容提速,限售解禁规模较大……
再看利好:浙商银行推迟申购,证监会酝酿减持新规,部分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的业绩拐点确立……
总之,近期消息面冷暖交织。于是在利空与利好对冲之后,A股市场走出了“利空不跌、利好不涨”的步伐。
10月23日早盘市场反弹,量能并未有效放大,说明做多动能依然不足。而沪市两市单日成交金额连续处于4000亿元以下水平,10月22日沪市出现“地量”,则意味着做空动能已经释放完毕。存量博弈格局之下,多空双方暂时处于平衡状态。要打破这个平衡,还是要依靠外部力量。
外部力量来自哪里?10月末的高层会议很可能会释放出一系列政策信号。
政策信号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当前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几点疑惑只能通过政策信号来解答。
首先是今年三季度GPD增速为6.0%,而四季度还有下行风险。此时,高层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就显得非常关键。决策层对下行压力是如何判断的,GDP增速保持在什么样的水平可以保证新增就业的底线?这些都关系到未来政策的定力。
其次,逆周期调节力度和具体措施到底是什么样的?近期有关稳增长的会议开了不少,各项措施也都有,但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既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不能迅速扭转人们对于经济的悲观预期。需要高层会议来一锤定音。
最后,货币政策方面也很纠结。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程度已经超出了年初多数机构的预期,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滞胀”的担忧逐步升温。“滞胀”会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格局。在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都“放水”的背景下,中国央行独树一帜以为我主
当这些疑惑都找到答案之时,A股市场也有望摆脱“纠结”的态势,确立更加清晰的方向。
总结
技术上看,沪指10月23日遇阻5日均线回落。与此同时,沪指下方60和89天均线逐渐抬升,后市有望对指数会形成支撑。在外部力量打破多空平衡之前,预计沪指仍将在5日均线和60日均线之间的区域内窄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