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科举是许多人"鱼跃龙门"的一条通天大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考试,比如童子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而在参加考试之初,有一个考生必去之地,那就是文庙。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文庙甚至比官员的衙门还重要。一个县令,不管自己的县衙多么破烂,首先要保证文庙、县学的正常运营,这直接关系到其政绩和前途。然而,随着清末科举考试的废除,许多地方的文庙都消逝不见,或者仅留下断壁残垣。
在中原腹地,河南这个文化异常发达的地区,文庙也存留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有:河南府文庙、郏县文庙、汝州文庙,以及归德府文庙等。其中,归德府文庙应该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历史虽然没有前面几个悠久,但也有500年历史了。
归德府文庙,现位于商丘古城内,原本是商丘县一高老校区,其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大成殿起源于北宋徽宗赵佶引自《孟子》中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后来,各地文庙中的主殿均改名为大成殿。归德府文庙的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九脊六兽,飞檐挑角,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除了大成殿,"泮池"也是归德府文庙的主要景观之一,进大门后的半月形水池即为泮池。依照古礼,天子所建的学校为"辟雍",四面环水;地方上的诸侯只能是"半天子之学",只能是南面泮水,所以就形成半月形的泮池。
在科举考试时,考生在监考官员的带领县,从文庙大门进入后,先要经过泮池,然后到大成殿中去拜祭孔子,最后才进入考场。
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归德府文庙与孔子的关系匪浅。众所周知,孔子虽出生于鲁国,但其先祖是宋国人。孔子周游列国,宋国是其重要一站。而孔子在宋国都城(今商丘)逗留时,曾经在归德府文庙一带开坛讲学,影响了宋国的许多士大夫,引发了当时宋国执政桓魋(tuí)的不满,据说桓魋(tuí)曾派兵去追杀孔子。最后,孔子不得已跑到了卫国。
当然,历史的本来面目可能并非如此。孔子的确与桓魋(tuí)的政治理念不合,最主要是的关于"德行"的分歧。桓魋(tuí)在芒砀山下使用大量的人力、财力为自己修建石椁,导致很多匠人都累病了,孔子就评论说这样很不好。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慎用民力。到了后来,商丘这个地方被改名"归德",可能也与此事有关。而在当时,宋国执政桓魋(tuí)不能认同这一理念,就跑去威胁孔子,后人以讹传讹,就认为桓魋(tuí)追杀孔子。
大约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归德府本地士绅决定在此修建文庙,这就是归德府文庙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