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夕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有时候会干出一些让大人无语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孩子本性为恶,而是孩子的认知没有大人的深,同理心没有大人的广。
认知和同理心都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跟人生的阅历息息相关,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孩子能够跟大人有一样的“感同身受”,因为这世界上人与人是存在差异的,我们的出身不同,阅历不同,道路不同,就决定了“感同身受”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叫做《背影》,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的父亲送作者远行,临走前,去给作者买了一兜朱红的橘子,望着爸爸买橘子的背影,作者哭了,但是却紧忙擦去,怕自己的父亲看到,也怕别人看到。
这篇文章大人读起来,是会感受到那一份不舍和心疼的,也会跟着掉下眼泪。
但是,我家孩子却笑了,说文章里的胖爸爸太笨了,该减肥了。我本想说孩子几句,但是孩子的爸爸却夸孩子读的细致,记住了胖爸爸的动作细节。
这件事带给我的困惑,一直到我看见一期综艺节目才恍然大悟。
节目的嘉宾提出一个概念——不是孩子冷血,是因为他们听不到更遥远的哭声。
孩子不是冷血,是因为他们太小了,理解不到成年人的感情,更体会不到离别的痛苦,他们看到的只是人物表面的动作,想象不到父子背对背分别后会留下不舍得眼泪,也只能对胖爸爸笨拙的动作加以评价。
当孩子长大,经历过分离,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浓烈却不曾张扬的感情,那么那时,孩子一定会留下眼泪。
认知是一个词,但却是两件事,一个是“认”,一个是“知”。
孩子在面对一些陌生的场景时,他们会增长新的见识,这是“认”;当家长们跟孩子解释这件事时,才是“知”。
就像是背影里的爸爸,孩子看见了爸爸笨拙的身影,是“认”,家长跟孩子解释父子离别是件间伤感的事情,孩子就会对这样的情景有了新的“认知”高度,看见的不是动作,而是人情。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第一天上幼儿园的你也哭的厉害,文章的作者和他的爸爸也是一样的心情,妈妈会在你的小书包里放好吃的,所以作者的爸爸也会给作者买橘子。”这样就会自然的培养了孩子同理心。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孩子的认知和同理心就是铺开的颜料,颜料越丰满,画面才越好看,在颜料没涂满时,就不要提早埋怨白纸的空洞。
今日互动:家长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有“同理心”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你的烦恼和困扰有所帮助。
我是南夕妈妈,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