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39岁生日。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深圳: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深圳高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都市,深圳创造无数的奇迹。在今天,“深圳经验”是否仍然具有独特价值?
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老师主编的作品《深圳奇迹》,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读懂这个从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公认奇迹的城市。
何煌友《1981年深圳春节花会》1981年
深圳,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
文 | 张军
邓小平先生在1985年8月1日会见日本公明党第13次访华代表团时说:
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这两句话不矛盾。总之,中国的整个对外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讲,也是一个大试验。
来源:深圳旅游
今天的经济学家也都这么说,40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应该解读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和制度变迁过程。这话听起来是很震撼人心的,但是对于40年前的中国领导人而言,制度变革并不是一个可以事先设计得当的试验,没有人对此有足够的知识准备。而当改革的领导人邓小平决定把一个邻近香港的南方小镇辟为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试验场的时候,迎来的多半还是阻力、怀疑、挑战和指责。这才有了上面邓小平先生有所针对的那段话。
何煌友《原深圳火车站大门》1973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我并没有去过南方。一直到我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第二学年春(1987年),我才有机会与我的同学一行4人第一次坐火车南下,去了广东的广州、深圳和珠海。那个时候,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并不是可以随便进去的,出发前我们在上海办理好了去深圳和珠海的手续。今天我对珠海的印象并不深,可能是那个时候珠海特区才刚刚设立。只是还记得我们在珠海住在一个还没有完工的楼房里,虽然尚未完工,但珠海人却已经把楼房的房间作为旅馆出租了。我们还去了拱北,参加了一个环绕澳门岛的游船观光,拍了能看到的澳门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现在尚存的对珠海唯一的印象。
而在深圳,我的印象相对就深刻了一些。深圳那个时候已经建设了好几年,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和购物中心建成不少。晚上走在热闹的中心地带,灯光广告牌眼花缭乱。由于很多商店只接受港币,我们只能进行所谓的“window shopping”。我们还去了新建成的深圳大学,并且住在大学的招待所里。从深圳大学那里我们搭乘小巴去了蛇口工业区参观。其实在深圳,今天还给我留有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时刚刚流行起来的小巴交通。小巴就是用作公共交通工具的小型面包车,它不像原来的公共汽车那么固定,而是以灵活便利赢得客户,都为私人经营,竞争非常激烈。香港至今还存在用小巴来缓解公共交通的需求。那个时候深圳一定是受了香港的影响。
何煌友《港客步行过罗湖桥回乡》1979年 来源:深圳美术馆
如今,深圳特区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聚集了一大批中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深圳也成为当今中国的一线大都市。这些成就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公允地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等特区所提供的示范效应、创业活力以及其利用更灵活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那之后的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毫无疑问都是有益的。
名副其实的改革“试验场”
40年来尽管风雨坎坷,深圳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试验场。它有1979年第一个引进香港的“外资”兴办的来料加工企业;它有1981年在蛇口第一个采用的建筑工程招标制度;它有1983年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全国第一张宝安联合投资公司的股票;它有1985年成立的第一个外汇交易中心;它有1987年第一个土地使用权的拍卖会;它有全国第一个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它还有1990年第一个探索出的国有资产三级授权经营的模式;它是建立劳动服务公司和实行劳动就业合同制的第一个尝试者,是最早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先锋,也是实行党、政、企业分离,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和引进招聘上岗制度的先锋。
摄影:李小克 来源:站酷
为何深圳比其他城市做得好?
多数人认为深圳是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但这座“文化沙漠”重点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搞起了文博会,还发展了自己的动漫、游戏、音乐、演艺、旅游等文化大产业。深圳是中国的科技之都,从航天科技到材料技术,从制造到产品,是唯一有可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一座城市。虽然深圳市的高等院校相对匮乏,但是较于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其科技创新能力却十分突出。
纵观过去近20年的发展,不难看出深圳在新一轮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中非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呈现快速的赶超态势,大有把“北上广”抛之脑后的姿态。
为什么英国选择香港,中央选择深圳?
就香港而言,1980年年初,制造业在本地的发展受到空间狭小、资源短缺、成本高涨、竞争激烈等因素严重阻碍。因此,借助珠三角的巨大优势,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迫在眉睫。对于内地来说,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使得资金监管较为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各大金融财团纷纷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以此为跳板打开内地市场,这对于香港金融中心建设无疑是强心剂。港深两地合作为深圳带来的效益是可观的,甚至是惊人的。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GDP增速只有一年没有达到30%,超出50%的有6年,最高增速为83.53%,平均增速破天荒地达到52.11%。即使90年代的前5年,其GDP平均增速也高达40.66%。
来源:深圳旅游
深圳是如何破解城市发展的财政与税收难题的?
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深圳经过十余年的转型和升级,成功发展成为我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诞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企业。深圳创新产业的成功,其财政和税收政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财政方面,计划单列市的身份为其争取到了更多的财政分成;税收方面,深圳市为企业和国家税收政策之间构造了一个缓冲区。
龙生九子:为什么深圳的发展好于其他的特区?
2008年,经济学家樊纲牵头,承担了“中国经济特区研究”课题,总结出十多条经济特区可复制的经验。其一便是:在本地人口较少、外来人口较多的地方,特区的成效更好一些。“当人口以外来人为主的时候,本地人的利益格局很容易被冲破,改革就很容易推动。这也能解释深圳一开始为什么好于珠海、汕头和厦门。”与此同时,只要稍微留心广东经济发展现状便可发现,其呈现出以香港为圆心的涟漪,距离香港越近,发展越快。
为什么500强企业扎堆深圳?
深圳总部经济正强势崛起。企业的壮大需要更大的市场平台和更多的创新动能,在深圳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又能享受规范的管理环境,适合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是越来越多企业将总部迁至深圳的重要原因。从位于福田核心区的平安金融中心一路向西大约16公里到前海,包括平安集团、腾讯、招商银行、正威国际、恒大集团等商业巨头的总部大楼均分列于这条轴线上。
本文节选自《深圳奇迹》,有删改,更多内容请查阅原著
相关阅读
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
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从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全面解读
内容简介
提到深圳,许多人就会想到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这些杰出的民营企业。深圳确实是民营企业的热土,而这些民营企业,不仅影响着中国发展,甚至对世界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些企业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圳提供的条件,又为深圳未来的发展贡献了更多的机遇。本书为复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老师主编的作品,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
作者简介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核心经济学期刊《世界经济文汇》主编。2015年10月,张军作为“过渡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人之一,与林毅夫、樊刚一起以高票获得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