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大数据、全球变暖:江晓原的2019书单

2019-12-23   南方周末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

我每年的阅读生活,有异有同,同者格局,异者内容。虽然新媒体一直在侵夺我们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也一直奋力抵抗着这种侵夺,年终回顾,成绩尚可。今年读书的内容,确有可得而言者。

下面这四种书,主题各异,对我而言却有共通之处——都刷新或增进了我先前对这些领域的认识,或启发了我对这些领域新的思考:《基因与命运:什么在影响我们的信念、行为和生活》《老科技的全球史》《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气候赌场: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学》。我整体上赞成其中的三种,质疑一种。

《基因与命运》

《基因与命运:什么在影响我们的信念、行为和生活》([加]斯蒂芬·海涅著,高见、刘淑华译,中信出版社,2019)

由于科学主义观念对出版社选题的影响,国内有关基因、遗传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正面介绍。比如谈到人类基因组“天书”的释读时,总是一派关于健康、长寿的科学畅想;即使引进了桑德尔的《反对完美》,从伦理角度提出了异议,也是建立在对上述畅想信以为真的基础上。然而《基因与命运》指出:“因为大多数的特征并不是通过任何简单的开关出现的,所以我们想象的大多数基因工程的未来,无非都只是想象出来的而已。”这本书可以视为一种解毒剂——再次强烈提示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无论是“天书”释读、基因测病、基因测祖、基因剪辑、基因改造……全都是没有很高确定性的“基因占卜学”,而且作者甚至没有作出乐观的展望。本书给我的一个印象是:在人类现有科技水准下,我们之前很可能高估了对人类基因组“天书”的意义和作用。

《基因与命运》还提供了一些具体例证,比如抑郁症基因——通常被认为位于5-HTTLPR区域,那些被诊断为抑郁症的人“感觉自己受到了永久的诅咒”:“最容易映入脑海的是各种失败、拒绝、困难、损失、羞辱,生活显然充满了苦难。”如果你相信这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那你死命挣扎也是徒劳。又如“不忠基因”(48核苷酸序列在多巴胺受体DRD4基因的第三外显子exonIII上重复了7次),其实有“不忠基因”的人不一定不忠(没有“不忠基因”的人当然也不一定忠诚)。作者将这些都归结为“基因本质主义”偏见,并且明确指出:“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根本无法对常见疾病的健康风险提出具体的科学预测,因为……基因检测的科学真相是,幕后并没有神谕祭司”。

《老科技的全球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英]大了·艾李顿著,李尚仁译,九州出版社,2019

以往我们习惯了以“创新”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史叙事,但“现代人所相信的现代,从未存在过”,如果我们尝试另一种思路,就可能有大不相同的结果。《老科技的全球史》主张以“使用”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就会呈现一幅完全不同的科技史图景。而以创新为中心的科技史图景则被作者称为“未来主义”。作者选择了一些比较“老”的发明,比如已被美国空军使用了半个世纪的B-52轰炸机,论述它们是如何被长期使用的。而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创新从来得不到实际应用,或者得到过应用也只是过眼云烟,很快就被人淡忘了。

作者提请我们注意身边许多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在技术史上,发明的重要性主要是以它们的长期应用来背书的,而我们往往将太多的赞美给了那些不值一提的创新,却几乎忽视了那些一直在身边造福于我们的发明。

《治愈未来》

《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美]安德鲁·基恩著,林玮、李国娇译,新星出版社,2019

安德鲁·基恩作为在第一波网络狂潮中赚了钱的弄潮儿,已经得以跻身于通常所说的“IT精英”圈子,后来他开始反感IT圈子中普遍的“有知识没文化”状态,2007年出版了《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如今他又推出《治愈未来》一书,要为全人类的未来开药方。他先陈述了当代社会因互联网而出现的多种症状:假新闻、数码成瘾、大数据垄断、监控资本主义、无知的网络大众、反社会的社交网络、技术带来的大规模失业、不成熟的硅谷亿万富翁、智能算法导致的生存风险……

他仍对互联网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认为“网络的力量窥探和控制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但不能引领我们,反而囚禁了我们”。而个人隐私被他看得至高无上:“如果我们的一切都变得透明,不再有任何秘密,这意味着什么?”答案是: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存在。500年前莫尔《乌托邦》描绘的社会,在基恩看来“既像是美梦又像是噩梦”。作者对互联网技术不仅持强烈的否定态度,而且倾向于将这种否定推广到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认为“技术可能背叛我们”。不过他也提供了爱沙尼亚和新加坡的例子,展望了大数据监控的不同前景。

《气候赌场》

《气候赌场: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学》,[美]威廉·诺德豪斯著,梁小民译,东方出版中心,2019

最后是书名相当耸人听闻的《气候赌场》。所谓“赌场”,其实就是指“全球变暖”这个议题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到,“全球变暖”这个议题是西方人设置的。西方人设置这个议题的动机很难猜测和判断,但我们至少应该先看看这个议题本身有何依据。

作者是相信“科学模型”的,在陈述他所采用的“综合气候 / 经济模型”(DICE)时,完全假定了这个模型本身的科学性、有效性、模型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等等都无问题。对于这个模型所给出的解释和推论,作者认为可以视为“科学事实”而全盘接受。考虑到全书五个部分中有四个部分都是以上述模型为依据的,这实在有“沙上建塔”之虞。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编打算直面人们对全球变暖这一议题的质疑。他先列举了一些反对全球变暖的著名人物,比如总统候选人、参议员、普京的顾问等等,他们全都认为据此制定政策是毫无必要的。作者还提到了2012年16位科学家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不需要为全球变暖恐慌》,并认为这是反对全球变暖的典型言论,所以拉开架势作了批驳。不幸的是作者对精密科学缺乏基本的体悟——尽管他引用了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一长段话来给自己壮胆,但他的引用本身就不得要领,而他的批驳则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江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