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的远方风景是一种淡淡的温柔
目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体力和精力减退、职业疲劳感、父母年迈、孩子成家立业需要,可以有时间做自己的琐事了。恰如梁文道在《悦己》中所说的: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此时此刻非常理解老同学钱毓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举家搬迁至老家半边山下的初衷。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煮茶。一门心思做做民宿、经销新疆特产、种种菜、养养花、阅读写作、外出旅行,过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以前工作、家庭、生活闲暇之余,就是旅游、散步、阅读,阅读了一些文章,如余秋雨《风雨天一阁》、杜甫的《诸葛庙》诗、白居易《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等。阅读文学让我超越自己的视野,超越自身的常识而认识更为阔大的世界。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从中找出自己想要的,找到同伴,找到参照,也找到力量。的确,文学中榜样的力量,学无止境、行无止际。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以历久弥新的文学来镜鉴自我言行,翰墨飘香处,真知灼见,睿知哲思,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大地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细心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梦想”,陆陆续续地写诗歌、散文、新闻、应用文写作等等,在平凡的经历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近日,看着老同学陶的《铿锵6人行-吴哥窑旅行游记》,以个人的视角观察为主,逐个探访古老的佛教文化、建筑,每个细节、每个画面、场景,慢慢组成旅行的全过程,图文并茂、结构层次分明,平凡中凸现较好的文学功底。若囿于书本,你就会出现“你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不如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近三年中,相继去了天一阁、武候祠、王昭君墓等远方风景。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的宁波天一阁,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各类书籍30万卷。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天一阁建筑叠山理水、植树筑固、园林以福、禄、寿做总体造型,用海礁砌成九狮一象等景,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的园林特色;亲眼看到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体现出古人智慧;第二站到了成都的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为其忠义、道义、仁义的忧国大义而折服,“义”代表了三国文化的精髓,把儒家文化与军事文化的典型结合;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部的大黑南岸昭君墓,昭君在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竞宁元年(公园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大统一奠定了基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家国情怀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句话“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认识远方其实也是认识自己,远方是我们感知和了解更多文化的纽带。不同的地理环境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踏上旅途,离开日常的习俗,我们可以放飞思想,体会不同文化的魅力。在你穿梭大街小巷、人文轨迹时所获得的是书本与网络中给予不了的宝贵经历。等到从远方回来,连那些麻烦的眼神也会变得温柔起来,不大对身边人与事斤斤计较了,遇到困难时,只要生机不灭,总有抬头的时候,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我们大都热爱“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平凡人的生活,而阅读、远方带给我们启示:不管走到哪一步,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才叫有意思的人生,等到疫情散去,定会有个更美好的远方旅行等着我们。
作者: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