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内卜屯后山脚下的树林里看到,约有一百多个蜂箱有规则地陈列着,静卧在绿荫里。一位30出头的小个子精干男子穿着工衣,正在一个蜂箱前揭开箱盖,拉出一个蜂巢础框,上面是成千上万只精灵,“嘤嘤嗡嗡”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幅群蜂酿蜜的繁忙景象。男子细心地查看蜂群的活动情况和蜂蜜的成熟度,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他,就是养蜂人潘俊达。
网络图片
不待扬鞭自奋蹄
潘俊达,现年34岁,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人。一家三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六年前,因为父母亲体弱多病,尤其是母亲,每年都要花费一大笔钱住院治疗,使得这个原本不宽裕的三口之家更是捉襟见肘,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许多外债,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为了能就近照顾多病的母亲,也为了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2014年初,潘俊达结束了广东的打工生活,毅然返乡创业。
问及为什么养蜂,潘俊达说:“一是因为穷,二是不可能打工一辈子。趁还年轻,我就想努力拼搏一把,改变家里的贫困现状,改善生活条件。”
只是,蜂蜜虽然很甜,但对于养蜂人来说却是充满艰辛的。
潘俊达自小对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家里的窘境,他琢磨了很久,最后决定尝试养蜂。潘俊达明白,养蜂是门技术活,仅凭一腔勇气和蛮力是不够的,必须掌握养殖技术,才能把蜂养好。于是,他远赴百色学习养蜂技术。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潘俊达相信已把管理蜂群、采蜜、育王等多项技术学到手了,于是带着收获回到小都百。
2014年8月,潘俊达跟叔叔潘耀新借了1万块钱购进23箱峰种,开始养蜂。他学以致用,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繁殖实践,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他的蜂群由原来的23箱繁殖到了80箱。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潘俊达心里很有成就感。只是,这种成就感很快就烟消云散。2014年12月,由于养殖经验不足和学艺不精,加上气温骤降,保温不到位,以及管理不善等,蜂群大量流失,最后只剩下十来箱。
潘俊达首次创业受挫,心里有点小难过。但这次失败却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坚持初心不改,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追花逐蜜路艰辛
2015年初,潘俊达又赴百色进行针对性地学习了一个月,掌握了冬季枯花期和缺蜜时怎样保护蜂群不流失的技术。
2015年3月,不甘失败的潘俊达又从几个亲朋那里借了4万元购买了100箱蜂种。为了养好蜂,潘俊达开始了追逐花期的生活。他雇了一辆货车,把蜂群从马山拉到广东茂名、高州等地,一待就是两个月,直到花期过为止。本以为,技术和管理都没问题了,这次的投入该有回报了,谁知,蜂群却因为遭遇农药而损失惨重,100箱蜂只剩一些残蜂。看着自己投入的心血又一次泡汤,潘俊达欲哭无泪。
谈及此次经历,潘俊达说,这是他养蜂期间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笔者问他有没有想过放弃,他乐观地笑着说:“从未想过要放弃。我是谁啊,我是一只永远打不败的小强!”
潘俊达想尽快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可苦于借不出钱来了,他只好先休整几个月。
这时,乔老村委主任、帮扶干部曾文,得知潘俊达养蜂屡遭挫折后,多次到潘俊达家家访,还给他送去了一些关于养蜂的书,鼓励他继续发展养蜂产业。潘俊达何尝不想继续发展他的养蜂事业呀,只是他也很清楚,一箱蜂需要400块钱,还不算饲料和其他成本。这几年为了筹钱养蜂,能借的,该借的他都已借遍,现在想要再投入,可钱从哪里来?这成了最大的难题。
看着整天窝在蜂群里与蜂为伴的潘俊达,曾文落地有声地对他说:“只要你想干,钱的事我帮你解决。”
热心的曾文跑到古零镇信用社,帮助潘俊达申请了政府贴息小额贷款。不久,当潘俊达收到5万元的贴息贷款时,他激动地握住曾文的手说:“太好了!这可真是‘及时雨’啊!感谢政府,感谢您曾主任!政府这么关心咱贫困户,咱就不能好吃懒做。干不好,挣不了钱,脱不了贫,誓不罢休!”
捧着这笔钱,潘俊达觉得手心沉甸甸的,但内心却充满了力量。
百花酿蜜促增收
2016年3月,有了这5万元本钱,潘俊达自信满满,他很快就购买了150箱蜂种。只是,他的再次创业,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尤其是父亲,对他严厉地责骂。这两年,父亲看着他屡屡失败,怕他再度亏本,于是竭力反对他再养蜂,可是劝说无效。当父亲看到堆放在家里的150箱蜂种时发飙了,狠狠地对他说:“你若再养蜂,我就把这150个蜂箱全部烧了!”潘俊达倔强的脾气也上来了,回敬父亲:“你烧啊!你烧完这150箱,我就再买200箱!”最终父亲还是拗不过他,只得由他折腾去了。
潘俊达看着新买的150箱种蜂,异常珍惜。他知道,养蜂是个细活,得悉心、细心、耐心。白天没事时他就趴在蜂箱前观察,发现有何问题便及时处理,还根据天气变化做好蜂箱保温和通风。他边干边学,精心照顾着这些蜜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潘俊达的悉心照料下,他的蜂种通过自繁,规模不断扩大,由年初的150箱扩大到了200多箱。2016年一年就产蜜800斤左右,实现产值7万余元,顺利脱贫摘帽。
至此,潘俊达的养蜂产业开始有了起色,手头也渐渐宽裕起来。他一边还债一边扩大养殖规模。目前,潘俊达共有武鸣、小都百和内卜三个养蜂点,养蜂产业规模已达到600箱,收入也呈递进式增加。2019年,养蜂纯收入12万元;2020年1月至7月,潘俊达通过养蜂纯收入已达15万元,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甜蜜路上共携手
潘俊达养蜂的收入,一部分来自蜂蜜,主要有百花蜜、龙眼蜜、荔枝蜜等;另一部分来自培育蜂王。
“一箱蜂种一般情况下,可以繁殖六七匹蜂群,收入大概有600元一箱。”潘俊达介绍说。
当问及为什么从小都百搬到内卜屯养蜂时,潘俊达笑眯眯地说:“你看,这山上一年四季都有花,花源好,空气质量好。盛花期长,我可以通过人工培育更多的蜂王和为蜜蜂分群,这样就能为周边的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提供更多的蜂种,带动大家一起通过养殖实现‘甜蜜’增收,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潘俊达把蜂群从小都百搬到内卜屯来养殖,除了优越的自然资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他的女朋友小曾就在这里。
据悉,小曾跟潘俊达同龄,他们俩已经交往三年了,两人的好事将近。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小曾:“你看上他什么了?他身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你?”小曾不假思索地笑着说:“潘俊达这人性格好,待人真诚,勤快又善良,对人很好,这也是我看上他的主要原因。”
当问到是否了解潘俊达之前的状况时,小曾说:“我和潘俊达交往后,才慢慢了解他家之前的状况不是很好,也知道他因为养蜂欠了不少债,一直没谈女朋友,但觉得他这个人人品好,靠谱,且勤奋又努力,所以愿意和他一直往前走。”
“今后你们有什么打算?”笔者追问。小曾说:“除了继续支持他养蜂,还想和他一起带动亲朋好友和乡亲发展养殖,让更多的人和潘俊达一样脱贫致富。”
在采访将结束时,笔者问潘俊达,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他诚恳地回答说:“最想感谢的当然是政府的扶贫好政策,最想感谢的人是村主任曾文。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
“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是蜜蜂的真实写照。
养蜂人潘俊达何尝不是如此。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也赢得了爱情。都说,致富不忘乡亲。这两年,潘俊达带动了周边600多户农户和他一起进行蜜蜂养殖,并实现增收。“我希望能尽我的绵薄之力,成立村民合作社,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潘俊达如是说。
来源:中新网广西
记者:郑磊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潘诗娴
审核:韦绍群
监制: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