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它孕育出来的英雄,比如抗元名臣文天祥、抗倭名将戚继光、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为国捐躯的邓世昌、抗日名将张自忠等等,如果说当代创业英雄,我觉得拉卡拉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必然是其中之一。这位英雄连续5次跨领域创业,铸就了一个创业神话。他的著作《创业36条》加印了50次,销量超过百万,并被誉为中国的创业圣经。我在看他的传记《创业者》时,觉得他是一个有铁血手腕的决策者,但在看过一次他的专访中,台下观众问他:"如果您能改变您的家庭的一件事您想改变什么?"孙陶然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希望我女儿的身体更好。"嗯,他是一个温柔的英雄。
《创业者》这本书是由供职央视20年的资深记录片导演、媒体人、专栏作者邓蕾负责撰写的,她是孙陶然的高中同学。在全世界最好高中之一的东北师大附中,她见证了孙陶然自信、成熟的三观等优秀品质的萌芽过程。邓蕾也于16年辞职创业,问起对孙陶然的看法她说"孙陶然是负责开启你的那个人。"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邓蕾一起重走孙陶然开启自己辉煌人生之路。
打基础的学生时光
那些注定要成功的人,总是在年少时就展露出他的过人之处,孙陶然亦是。
孙陶然的祖上闯关东落脚在东北,几代奋斗攒下土地,后家道中落。由于孙陶然爷爷年轻时仗义疏财、广结朋友,使得在土地改革时被乡亲们保护,划分为下中农,孙陶然的爸爸才有资格考大学,并认识了同样在上大学的妈妈。
1967年出生的孙陶然正处在一个"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家里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已经欠下了很多债,所以孙陶然自小便是家境贫寒。据孙陶然妈妈说,孙陶然不到3岁就能认识街上各种各样的标语,而且教一遍就能记住。未上学之前,身为高材生的爸爸自己编撰教材、自己做孩子的老师。这种操作为孙陶然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孙陶然正式开始上学后,如果有老师请假,那位老师的课就变成孙陶然给同学们的学业辅导课。后来因为成绩优异,孙陶然从二年级跳到了四年级,我想,这些经历都在孙陶然心中种下了自信的种子。
似乎成功人士在少年时总不是那么的循规蹈矩。据《创业者》中记载,初中时期的孙陶然可以用三个"特别"来描述,即特别能学习、特别能玩耍、特别能捣蛋。为了"控制住"这个刺头,班主任将最乖巧的班长分派给他做同桌,这位班长的到来算是开启了孙陶然的读书思考之路。《拿破仑转》、《华盛顿传》都是孙陶然在那一阶段读的书,那个年代书籍虽然少,但善于思考、有悟性的孙陶然善于将所有看过的书籍进行最大限度的咀嚼吸收,尤其是这些名人传记,他从中学会了伟人们是如何进行思考、如何成长以及如何行动,这些书籍让孙陶然的思想成熟程度领先了同龄人很多,让他早早就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自己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1984年中考,孙陶然如愿考进来东北师大附中,那一年作为全国十三所重点高中的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只对外招收36名学生,孙陶然就是其中之一。这所高中给予孙陶然的东西很多,是孙陶然十分思念的时光,但如果非要找出对孙陶然帮助最大的点那一定是他的选修课——演讲与口才。得益于老师的教诲、同学们的助推,这门演讲与口才的选修课促使了孙陶然心中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更重要的是,正直高中的孙陶然并没有被高考绑架,而是继续看了大量的书,但与大家看书看热闹不同的是,这些书都成了孙陶然作为思考自己三观的"引子"和"印证对象"。
1987年,孙陶然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后来的某次专访中,孙陶然表示大学时光是他最思念的时光。他一直说:"我感谢附中,我的三观发端于高中,完成于大学。"如果说小学跳级等经历为他种下了自信的种子,高中生涯让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那么大学的经历则让他的自信变得枝繁叶茂。
秉着继承北京大学"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衣钵,在包容兼济、百家争鸣的风气下,孙陶然和老师、同学们过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生活,而孙陶然的领袖精神也在这个时候初现端倪。
孙陶然继承了爷爷的侠义特质,这在大学时期起到了作用,使得孙陶然在大学获得了很多好朋友。当时最铁的团体就是九兄弟组合,这个组合也算是不打不相识。大二那年,陶然的几个朋友为了组建一个社团,找来十几个思想活跃的同学,希望讨论出一个社团章程。这些人历经半个月,每天争得面红耳赤、抽掉20条香烟后完成了章程的制定,全程参与下来的同学有九个,后来越走越近,便形成了这个小团体,如今这九人均已功成名就。后来,在陶然的指挥下,九兄弟帮助其中一员完成了几乎没有希望的校学生会副主席的竞争。
北京大学的生活赋予了孙陶然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为他打下了将来"混社会"的能力,但前途未卜的毕业季也来到了他的眼前。
自信对一个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有自信不一定成功,但是没有自信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但自信并不是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才获得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完成积累。那么获得自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从孙陶然的发迹路上来看,就是去做事。
从年少成名到伤心离开
毕业之前,孙陶然原本已经作为被联想聘为总裁室的秘书,因为两个事件使得孙陶然得罪了一位北大的领导。毕业伊始,那些在北京找到工作的同学都获得了留京指标,只有孙陶然不被允许留京,甚至那位领导还发话:"即使全班同学都留京了,孙陶然也不允许留京。"结果联想在京的工作保不住了。但联想爱惜人才,希望孙陶然能够去新成立的深圳分部上班。本来孙陶然已经将行李邮寄到同去深圳的同学那里,只等着联想给他买车票了,但转机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进入四达集团
就在孙陶然准备赴深圳就职的时候,当年《大学生》杂志的编辑、间接导致孙陶然无法留京的刘文献找到了他。当时北京市民政局下属的一家名叫四达技术开发公司的企业新组建了公关部,刘文献为公关部经理,他想邀请孙陶然加入。(当时四达集团的总经理是张征宇,后面恒基伟业创业时会有俩人的正式合作)
四达公关部的工作是从零开始。孙陶然应刘文献的邀请到四达参观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公关部就是空荡荡的一间办公室,连办公桌椅都没有。参观完毕还是他俩一起去置办的桌椅,也许就是刘文献无条件的信任以及这次布置办公室的行程,让孙陶然在四达找到了归属感,使得孙陶然在四达一待就是九年。
第一次成功创业就在四达公司,他用四年时间将小小的公关部做成利润位列集团下属56家公司第三的子公司——四达广告艺术公司,这个公司后来培养出了五六十位总经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业务越来越多,身为常务副总的孙陶然和总经理的刘文献之间的争论和分歧越来越多,矛盾逐渐加剧。到了1994年,二人的矛盾走到了互相无法容忍的地步。为了公司能有更好的发展,终有一天,孙陶然当着张征宇的面提出要么让自己当一把手,要么他就退出。张征宇选了支持刘文献,因为两人的矛盾在张征宇看来是权利的争斗,刘文献则觉得他就是想上位,一心为公司发展着想的孙陶然只得选择黯然离开。
初入职场的孙陶然被任命为公关部副总经理兼策划室主任,那时的孙陶然没有一点市场营销策划的经验,企业管理经验更是零。但他愿意学习也善于学习。不会市场营销,当时工资180的他就花1500买了一套知名广告公司的市场营销方案认真学习;不会管理,就找当年与他共同被录取进联想的同学复印了联想的管理大纲(这份大纲被孙陶然加了各种批注,翻得四角翻卷。后来在一次与联想总裁柳传志谈投资的时候又返送给了柳传志,让柳传志颇为感动)。
孙陶然的学习能力极强,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断坚持赢家心态,他给赢家心态总结了四个要点,即自信、自主、自强和自嘲。这种心态为孙陶然获得更多的成功。
再回四达,开创先河
孙陶然离开后刘文献全面管理四达广告公司,不久张征宇从朋友处为刘文献争取来了一个100万的项目,结果项目拿到手后却处处碰壁,甚至都拿不出一个让客户满意的方案,张征宇觉得在朋友那里丢了面子十分恼火。此时,公司的下属李明(后来恒基伟业的七个联合创始人之一)提议将孙陶然再请回来,并不断在这两个人之间协调,最终促成了孙陶然的回归。
孙陶然回归四达广告公司的要求就一个,自己当一把手,全面掌管财权、人权和决策权。原来的一把手刘文献无奈答应,但是他的条件是只给孙陶然留3万资金,剩余全部带走。孙陶然便拿着仅有的3万块钱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
这3万块钱也仅够3个月工资,孙陶然必须找到出路。正在此时,《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增加以电脑内容为主的四个版,负责此事的钮明给孙陶然打电话询问有没有适合的广告商推荐,孙陶然直觉这是一个机会,电话里就应承下来。但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一个是增加的这些版面所需费用要版面承包商自己负责,并且要预付。第一次预付就要107万,此时公司账面上只有3万,连零头都不够。另外,那时中国的IT领域也才刚刚起步,客户相当少。
没钱,孙陶然就去找钱,他先是找张征宇借钱,但张征宇评估后只给了他60万。剩下的由公司全部的二十个员工集资凑够(在高中选修的演讲与口才能力展现出来了,当然,大家也十分信任孙陶然)。
没有客户,孙陶然就自己做先锋,用几个月时间跑遍了所以IT行业的老总,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孙陶然跟那些IT界的风云人物诸如雷军、杨元庆、王志东、郭为等人如此熟悉的缘故。彼时,孙陶然为了创刊奔走于各大IT公司之间,杨元庆带着联想的微机事业部奋斗在孙陶然的楼下,雷军正带领金山人苦寻生路,王志东还窝在中关村小学操场边的低矮平房苦苦挣扎。
1992年2月8日,《北京青年报·电脑时代》正式创刊,孙陶然的创刊词写:"总有一天,电脑要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我们必须在老百姓喜欢看的媒体上,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和方式,给他们讲述有关电脑的一切。"
无疑,这次创业非常成功,从8月份开始接到广告,到年底净利润100多万;第二年净利润400多万;第三年净利润1000多万,当时《创业者》作者邓蕾在不到五环位置买的90平米房子也才22万而已。
居安思危一直是孙陶然奉行的行事准则,当年电脑周刊签的合同是三年,当开始盈利后孙陶然就预料到三年合同到期后,续约费用必然涨价,所以开始了下一步的部署。他首先选择做企业咨询公司,创建了世纪星空(世纪星空最著名的客户也是第一个客户便是联想集团)。同时,他还在之前的广告带来的利润和庞大客户群的基础上孵化了一个全案代理广告公司,即蔚蓝轨迹广告公司(最后成为可以与国际4A广告公司抗衡的本土公司。)
1996年,孙陶然被提升为四达集团副总裁;
1997年,张征宇让他同时担任四达集团上级单位的副总裁,彼时他也不过28岁。
创业的脚步从未停止,1996年9月,孙陶然的兄弟赵文权找到孙陶然,邀他一起办一家公关公司,同样看好这个方向的孙陶然欣然同意。同时,孙陶然又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最终确定5个人,每人5万,共计25万启动资金,成就了现在全球第八大、亚太第一大的企业营销服务集团——蓝色光标。
时间回到1995年,张征宇管理的四达集团已经债务缠身,张征宇希望让四达集团翻身,作为技术出身的他看到了掌上电脑的商机。那时他曾给很多厂家提过建议,但均被忽视,所以看到需求的他准备自己做。出于对孙陶然的了解,他知道想要新产品成功并作出业绩,非孙陶然不可,于是便力邀孙陶然加入,但孙陶然拒绝了。
策划商务通,一战成名
在张征宇的安排下,孙陶然开始全面接触这个产品,最后连"商务通"这个名字都是他取的,此时他已经将这个产品看作自己的孩子了。
为这个产品而生的公司叫作恒基伟业。张征宇提出公司启动资金全部由四达集团出,所以张征宇占股80%,孙陶然5%,其他人各占3%。孙陶然则提出,他不在乎头衔,但要求公司实质上的管理权在自己手里。最后约定财务、研发和生产由张征宇管理,公司文化、管理风格和企业战略由孙陶然负责。
孙陶然大刀阔斧开始策划,他勇于创新,不管先例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抓如用户刚需,要求在该类产品爆发前进入市场,最终引领了潮流,创造了能够载入广告史的经典案例,也将商务通这个产品引爆成为家喻户晓的产品。但随着产品的成功,原本站在后台的张征宇开始想要往台前发展,他不断干预公司战略部署,与孙陶然两人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做突出的矛盾有以下几件事。
当时,智能手机刚刚起步,恒基伟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市场,何况他们还有商务通占领的市场。孙陶然认为,现在的战略应该是从现有的原始设备制造商中选择他们的一款手机,贴上商务通牌子直接进入市场,然后逐渐过渡到自己研发。但是张征宇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做出完美的产品,于是执意自己研发。甚至直接在孙陶然管辖范围之外重新设立了研发团队。结果自然是败了。
张征宇还策划了无限PDA,同样是希望全产业链都自己完成。孙陶然自然反对,可惜反对无效。
张征宇的行事作风越来越强势。2000年上半年,张征宇看中了几个留美的中国人发起的美国项目,所以恒基伟业打算投资几百万美元。孙陶然认为这个项目与公司发展毫无关系,那几个创业者也不靠谱,故而反对投资。最后张征宇仍然用个人分红的钱投资,自然,这次投资又失败了。
冲突仍在加剧,终于孙陶然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在一次会议上,他直接问张征宇在他心里恒基伟业是他们七个人的还是他张征宇自己的?张征宇后来回答:恒基伟业是张征宇自己的。得到答复的孙陶然当即哽咽说出退出经营层的决定。之后一年内,当年的七个创始人有四个相继离开,最后留下的只有张征宇和李明。恒基伟业的业绩逐年下跌,2002年之后进入了长期亏损状态。尽管2008年曾出现了一次生机,也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自此,孙陶然进入了长达3年的闲散日子,将时间交给了家庭和朋友。
孙陶然一直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适合当决策人。如果一个创业者有这种觉悟,那么离创业成功也许就不愿了。创业时合伙人的选择至关重要,选对了大家就是朝着一个方向拉车,车自然越走越顺;选错了那就不知道朝着哪个方向使劲儿了。
重新开始,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拉卡拉
孙陶然离开恒基伟业后进入休息状态,恰好碰上"非典",所以他的很多朋友似乎也都进入了"闲散"状态。于是孙陶然几乎天天与钱实穆、张羽、高晓松等朋友们在一起,打打高尔夫、锄大地、都地租。这些人哪一个是能闲住的呢?时间久了就又纷纷开始忙碌起来,孙陶然的一个朋友还对他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后面说的就是你。"那时候,孙陶然不过34岁。
在恒基伟业的前同事们日子越来越难过,终于有一天肖朝君找到了孙陶然,说他们不看好张征宇带领的恒基伟业,准备自己干,邀请孙陶然加入。孙陶然当时并没有同意加入,但是给了他们投资,同时要求他们不能做原企业的竞争对手。肖朝君自然同意,因为他看好的是电子词典市场。
孙陶然投资了45%,肖朝君投20%,组建起了乾坤时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但孙陶然只是挂名董事长,并没有实际参与管理。可惜,乾坤时尚出师不利,产品一上市就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好记星。好记星背后的策划是杜国楹(E人E本、8848手机、小罐茶等产品都是他策划的)。好记星一路高歌猛进,乾坤时尚只有苦苦挣扎的份。
也许是因缘造化,也许是必然,孙陶然再次出山,重新执掌乾坤。回归后,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孙陶决定放弃电子词典市场,并重新引入投资。
首先是乾坤时尚的善后问题,他将电子词典给了杜国楹,包括库存、渠道和售后。接着是投资问题,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当时的联想投资,通过介绍找到了当时联想投资的掌舵人朱立南,俩人一见如故。但当时联想投资采取的是项目打分制,孙陶然的公司自然是没有通过考核。看好孙陶然的朱立南却打算帮孙陶然一把,他将孙陶然带到了联想总裁柳传志的面前。然后又给雷军打电话打听他对孙陶然的看法,询问雷军如果联想给孙陶然投资,雷军是否愿意跟投。与孙陶然相识已久的雷军自然愿意。有了雷军的背书,柳传志选择了无条件相信孙陶然,投资成了!
最终联想投资100万美元,雷军投了50万美元,孙陶然自己投了50万美元。启动资金有了,在乾坤时尚的基础之上,拉卡拉时代来了。
拉卡拉的创业与其他几次均不同,用孙陶然来说,前几次都是别人企业的保姆,而拉卡拉是自己的孩子。再次创业,孙陶然看好遍地商机的金融业。他是一个有6分把握就开始干的人,于是看到商机立刻就干。
2005年1月,拉卡拉成立;
2006年11月,与中国银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退出电子账单支付服务和银联标准卡便民服务网点;
2007年,拉卡拉选择北京、上海为试点城市,建立拉卡拉便利支付点,仅上海就签了2000家便利店;
2008年7月,北京、上海模式铺向成都、西安、南京、苏州等十几个城市;
2009年9月,拉卡拉完成38个城市全覆盖,月交易量600万笔;
2011年拉卡拉获得第一批支付牌照;
……
几乎在每一个岔路口上,拉卡拉都能选择对的路前进。如今,拉卡拉一路高歌猛进,事业发展如火如荼。
《创业者》仅仅是孙陶然的一部分创业史而已,未来的辉煌无法预知。孙陶然经历多次创业,但每次创业的股份最后都稀释的非常少,可见他创业并不是未来钱,只是想做成一件事而已。从校园里的不断积累到二十几年的创业历程,孙陶然不断革新自己,直面困难,在一次又一次痛苦中成长。怀揣菩萨心肠,运用雷霆手段,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商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