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中,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毒阳性结果。据沈教授介绍,通过这项研究可得出结论,如呼吸道可能不是新冠病毒传播的唯一途径,存在眼部传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这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对于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这个研究提示做好眼部保护(如佩戴护目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国家新冠病毒防控的相关指南和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普通人读到这条消息,可能会有些紧张——既然眼泪里发现新冠病毒,是否意味着不小心沾到感染者的泪水或其他结膜分泌物,也会“中招”?
对此,科学家们的措辞是异常谨慎的。像沈晔团队就使用了“存在风险”的说法,并非板上钉钉的“一定”会感染。同时他也表示,病毒能否找到人体免疫漏洞进入人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假如你是一位敏感于语言文字的读者,就不应该读完新闻就贸然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说媒体报道了眼泪也会传染病毒(实际上应该是“一患者眼泪发现病毒”)。
另一个例子来自于猫狗。疫情传播初期,李兰娟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宠物)自己的主人要对宠物加强管理,建议宠物最好和人一样,没事别出去乱溜达了。免得接触了感染者,回来传给人。这一谨慎措辞,也是针对宠物主人最为安全的建议,却被部分媒体和个人,错误解读为“猫狗传播病毒”,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宠主将猫狗抛下楼、活活将其摔死,物业扑杀小区里的家养宠物的事。这样的事例读来残忍,令人痛心,却也让人反思:为何专业意见会在社会上、在传播过程中一步步遭扭曲?种种的“曲解”“误读”是如何产生的,这些“曲解”得以产生的社会土壤、文化心理又是什么?
面对一种过去从未听闻过的新型病毒,公众每日接收到铺天盖地的信息,无所适从、无从判断真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放大焦虑和恐怖想象,都可以理解。但放任这样的恐怖想象,任其发展,甚至演变成集体性的行为(如有组织的打狗),绝非社会之福。另一方面,树立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和理性态度,又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普通人因个人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专家意见和专业知识(尤其是涉及到现代医学、病理学、传染病学的专业知识),需要“翻译”才能为受众正确理解。专家和媒体都有责任用清晰、平易的语言向公众翻译、解释某项科学发现的意涵、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从而避免过度诠释,避免由过度诠释而引发的不必要恐慌,此尤为重要。
有专家提示,“弱阳性”的意思是病毒比较少,狗喜欢在地上和人的身体上,所以黏附一些微生物是正常的。而肛门处没有检测出来,合理的推测是它没有被感染,因此不会通过消化道被排出,“这个声明主要是强调要科学对待”。
通过这样的解读,像我这样的一个狗主,就吃下了“定心丸”。可是,如何说服周围看了新闻的邻居不“传谣”、不恐慌,说实话我心里没底。而且,假如真的证明狗可以携带病毒,是不是“杀狗防疫”就是正当合理的呢?希望动物保护学者、伦理学家也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发生,为决策和公众舆论中可能存在的非理性纠偏。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刊发此文只为了传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