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古堡又称寨堡,位于蔚县暖泉镇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据传,当时的蓟昌总兵张邦奇为抵御外敌侵袭而修建,是驻防屯兵之所。西古堡是国内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堡之一,2003 年被河北民协命名为“古民俗之乡”。
古堡集古城堡与古戏楼、寺院、宅院于一体,规模虽小,但设计却十分巧妙,可称堡中精华,具有浓厚的明清民居建筑风格。西古堡瓮城建筑布局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复杂,殿宇高低参差错落,楼台掩映,建筑景中套景,景中借景,景中藏景,充分显示了当时工匠高超的艺术设计水平。
古堡南北城门处各有一座瓮城,建于清康熙年间。整个古堡平面呈方形,堡墙黄土夯筑,环绕四周,高约8米,墙外凸出土筑马面。沿城堡墙内侧更道环绕。两瓮城的内城门南北相对形成一条大街,总平面呈“国”字形建筑格局,可概括为“一主街、三道巷、一官井,更道环堡一圈走”。
南北堡门布局对称,各由两座砖镟门洞及砖砌堡墙构成,镟门洞高3.5米,宽2.2米,地面用青石型材铺成,经多年沧桑,石板上留下了两道很深的车辙沟。
西古堡南北瓮城平面均为正方形,边长约50米,两瓮城都朝东开门,各建有堡门一座。堡门洞外上部各镶一石匾,南堡门刻有“西古堡”、“永盛门”、“时康熙十九年”字样,北堡门石匾字迹因破坏严重无法辨认。
北瓮城的古建筑物主要在堡墙上,最北端的九天阁总高16.5米,是暖泉镇内的最高点之一。从远处看,高大雄伟的真武庙、梓潼庙、大钟楼就像建造在蓝天白云之上。游人进庙须经由72级陡峭的砖台阶小心登攀,使人感到如走云梯一般。
南瓮城是堡子里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瓮城内有殿堂、楼阁、戏楼、寺庙等74间,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地藏殿、鬼王殿、十阎君殿、三义殿、马王庙、观音殿六座庙宇与一座戏台、两座钟楼、两座鼓楼错落分布,相映成趣。一座小小的瓮城既能拜佛敬神,也能开展文娱活动。
西古堡沿街巷两侧分布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现存古民居院落180余处,其中较大的连环套院5所,亦称九连环院,小巧规整的古四合院49所、有观赏价值的古民房246间。每条街巷、每片民居均为青砖灰瓦、雕花门楼,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古村堡的历史风貌。
西古堡村民风淳朴,保持着很多的传统民俗。打树花是被称为天下奇绝的一项民间社火,是把生铁炼成铁水,打花人用铁勺舀起铁水甩在城墙上,铁花四溅,形成树冠形的火花。一勺勺炽热的铁水骤遇坚硬冰冷的堡墙后,顿时炸裂开来,火花四溅,犹如撒豆成兵,泼溅的铁水或圆、或长、或呈扇面状……花雨聚散有致,疏如流星,密如骤雨,千姿百态,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优美画卷。
他们还大规模传承着手工剪纸的技艺,逢年过节都会把剪纸贴在纸糊的窗户上;他们还习惯于挑水的生活,在长长的街巷间一路洒下清晰的水印;他们还保持着许多手工作坊,打铁的、磨油的、做灯笼的、出粉的、做豆腐的,堡子里洋溢着悠远的气息……置身于此,古风古韵会将你浸润感染,蓝天白云之下,恍恍惚惚之间,你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美丽错觉。
今天,整座西古堡村,每条街巷每片民居,虽历经百年风雨飘泊,依然保留着它初始时期的民居、庙宇、戏台以及谜一样的文化和风俗,风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