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工作才叫够体面?
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中,答案可能只有一个:公务员。
我有些在一线城市的朋友,经常会接到爸妈的电话,催着回老家考公务员。在爸妈的眼里,只有在党政机关或国企工作才叫上班,其他的,别管多牛的私企、外企,都叫打工。
虽说没有谁真的因为一通电话就回了老家,可一想到996甚至007,想到要跪舔客户、没有完整的双休,难免还是会有点儿动摇:
这么拼真的适合我吗,应不应该跳槽,或者“稳定”下来?
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和每天昏昏度日有什么差别?
如果35岁还没干出什么名堂怎么办,到时会后悔没考公务员吗?
……
谁的人生不纠结,谁的青春不迷茫?有时候,答案只能自己找。
今天书单君分享的这本书,名叫《工作漂流》。
作者稻泉莲跟踪采访8名日本年轻人,讲述了他们对工作的迷惘,以及跳槽故事。其中,一个27岁日本公务员辞职的经历,或许能让中国读者感到特别的共鸣。
究竟该怎样选择工作,才能化解我们心中的不安?
他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铁饭碗里的苦恼
原口博光,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名股长。
虽然只有27岁,但穿着白衬衫、藏青色西装,打着褐色领带的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很多。
日本的经济产业省,相当于中国的国土资源部和商务部。
和中国一样,在日本,公务员不仅是铁饭碗,也是这个社会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
很多人挤破了脑袋都想要考入国家单位,而想进入原口所在的这种部级机构更是难上加难。
原口身为统括股长,每天部门里的各种事务会先集中到他那里,再由他来决定派给谁来做。尽管他时常工作到深夜2点,但第二天依然要一早到办公室,不然桌上又会堆满文件。
虽然工作辛苦,可他依然达到了“对精英官僚所要求的程度”。
无论是记录领导面谈、撰写国会答辩草案,还是准备申请预算所需的文件资料……所有的工作对他来说都手到擒来。
——因为大部分时候,他所做的只是简单修改一下原先的文件,不需要什么创造性发挥。
每天来上班时,看着办公大楼里干部官员们出示证件,接受警卫的敬礼,他时常想:“自己也有一天会成为敬礼的对象吧…….”
在日本,一个精英公务员在进入政府机构后,通常前两年会被派到各个局的总务科干杂务,第三年升职成股长。然后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去别的部门做总务长,另一种是出国留学,回国后担任科长助理,再等个八九年,或许能晋升为科长。
这条“职业路线”,原口熟烂于心。虽然刚入职3年,只是一个小小的股长,但他已经能看到自己二十年后,甚至直到退休的轨迹。
虽是份稳定的职业,但不知道为什么,原口却总是感到不安和压抑。
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太奇怪,但后来慢慢发现,有类似感受的人可能不止他一个。
两年前,他在资源燃料部政策科工作的时候,三十出头的科长助理跳槽去了大型战略咨询公司,半年后,同一个科的科长也走了。
这两位前辈的离开对原口冲击很大,因为在他看来,两位都是领导中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
他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些真正优秀的人反而辞职了呢?
单位里,像他们这样有能力的人并不多。很多同期的同事经常抱怨领导不咋地,要么给出的指示模棱两可,要么就是甩锅给下属。
这些年龄比他们大一轮的领导,都是在经济泡沫时期进入机构的,当时正值人才招聘的卖方市场,一些缺乏能力的人也被招录了进来,随着时间推移,靠着资历成为了干部。
而新人们却总是被不断派往不同的部门,好不容易接触到一些“大的工作”,又要到新的部门从头开始干“杂务”,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进步,只能等着上级的“宠幸”,等他们调动了,才可能成为后继者。
久而久之,整个单位里弥漫着一种闭塞感。
反观一起毕业的同学们,在社会上不断获取新技能,解锁更高的职位,原口更觉得挫败和沮丧。
进入经济产业省时,他曾给自己设定了20年的人生目标——成为总理秘书官或大臣秘书官,但现在他开始思考,如果没有获得那个位置,那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的。
他忽然意识到,在四五十岁之前,自己真的能做着不喜欢的工作,长期地忍耐和保持期待吗?他的目标不一定能实现,如果当不上秘书官的话,四五十岁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会不会像那些“不良领导”一样,被环境同化?
不过,原口最终决定辞职,除了看得见的“发展前景”变得越发黯淡,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我一直在演戏”
从小到大,原口都是“别人家孩子”一样的存在,是父母的骄傲。
考入东大那会儿,母亲向周围的人介绍时总说“我们家进了东大的那孩子”,进入经济产业省工作以后,又加了一句“我们家当了官僚的那孩子”。
但他知道,这并不是因为他智商过人,而是因为他比周围的人更加努力。一切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被表扬的欲望而已。
很早以前,他就学会了察觉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在他们说之前就去做,不想看到他们悲伤失望的表情,所以在旁人眼中,他一直是个勤奋懂事的孩子。
为了维持这种这种形象,他努力地去认同上补习班和做功课这些本不喜欢做的事。
之所以考去东大,也是因为在父母眼中东大是“好大学”,能够带来“好工作”。
或许父母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但这句话却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里。
普通人认为,进入东大这样的高校,就意味着获得了人生的主动权,有更多的选项和机遇。实则不然。
进入东大后,原口发现将来的可能性变的非常狭窄,只剩下大企业和官僚这两条轨道,那些没有被选择的将来令他耿耿于怀。
可他还是放不下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最终咬咬牙,参加了国家公务员甲等考试。
谁也不知道,他对考试和竞争有多么的恐惧。
初中入学考试的整整一年,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前三四个月,他都在想象着考试时遇到不会解答的题该怎么办,于是到处买习题集来做。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公布排名时,他特害怕自己没有考入年级的前五十名,不能进入尖子班。
进入经济产业省工作后,这样的恐惧感再次袭来,让他感到精神疲倦。
就在所有能量差不多被耗费光的时候,原口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是一个关于结婚信息服务的行业振兴项目,因为人手紧张委派到了他的头上。
对于一直在机械化改稿的他,这项需要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的任务无疑是个挑战。
那段时间,他忘我地投入到一连串的工作,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收集和查阅资料,列出研究婚姻问题的专家学者名单,再一个个打电话约定采访面谈,把他们召集起来组成研究会,制定问题解决方案。
这种从零开始完成一项工作的的喜悦和成就感令他难忘,以至于项目结束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愿意放弃这种体验了。
此前,他一直在演戏,扮演一个从东京大学毕业的精英公务员。可现在,他第一次明白了想要做什么,这一生要怎么活。
他终于下了决心,选择辞职。母亲的眼泪和父亲的斥责,都没能阻止他。
离职后,原口进入大阪一家IT企业当监事,看着公司在设定制度性轨道之后运转起来,他从自己工作的“成果”中得到了满足。
业余时间,他还建了一个关于结婚信息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尽可能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过年回家时,父母亲问他:“现在过得愉快吗?”
他回答说:“百分之二百地愉快。”
即便现在的工作远不如在政府机关时安定,但原口觉得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不再担心会让父母失望,或者给他们添麻烦了。
终于不用再往上面的台阶攀登,他松了一口气。
不仅现实会成为我们的刑具,梦想也会
读原口的故事,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中国,也有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进入名校,最后到大型国企或国家机关工作。
书单君觉得,不是父母们保守或功利,毕竟他们那代人走入社会的时候,摆在眼前的选择并不多,所以在他们看来,公务员的铁饭碗就是最优解。
但与上一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已经有了更多的自由。
公务员是一份好工作吗?是,但这不是原口想做的工作。
如果你依然在为他放弃了公务员而感到惋惜,不妨想想这个问题:
仅靠稳定优厚的收入、稳定可期的未来,能够支撑你在一份不喜欢的工作上干多久?
书单君想分享一个朋友的经历。
我刚认识梦梦的时候,她还在一家音乐媒体做编辑。独立音乐行业不景气,薪水比同行低不说,流动性也很高。
果然,才一年多,公司就倒闭了。拿着几千块遣散费,梦梦决定下一份工作,一定要找一个薪水高又稳定的。
后来,盘靓条顺的她去了一家奢侈品店做“柜姐”,月薪轻松过万,再加上她英语水平不错,再做个两年应该可以升为店长。
我们都为她能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而高兴,可她却说自己做得并不开心,已经打算离职了。
而原因,是只能看到这份工作光鲜之处的我们想不到的。
一是她实在和“看人下菜碟”的同事们处不来;二是她发现这份工作不能给她任何成就感,每天就是穿着工作制服站立八小时迎来送往,像机器人一样,肉体不累,心累。
就像公务员不适合原口一样,并不是“柜姐”这个职业本身不好,只是它和梦梦的需求不一样。
可能有人会说,书单君,你又开始贩卖梦想和人生价值忽悠大家了,那我就再讲个放弃梦想的故事吧。
去年夏天,有部很火的晨间剧,叫《一半,蓝色》。
剧中的女主铃爱从小喜欢画漫画,高中毕业后,进入了秋风大师的工作室当学徒,希望能成为像老师这样留下不朽作品的漫画家。
铃爱在画漫画上还是有些造诣的,几年后,她就开始在杂志上连载作品,也出了单行本。
没想到,灵感枯竭期来得比铃爱预想的要早很多。
她竭尽全力坚持着,尽管每天不吃饭不睡觉地对着稿纸构思,作品依然反响不佳,杂志的连载也停更了。
看着铃爱陷入如此困境,秋风大师也爱莫能助,只能劝她放弃,另寻职业。
就这样,画了十年漫画的铃爱离开了工作室。
后来,她做过百元杂货店的店员,开过小吃店,最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了独立制造商,和伙伴一起研发了自然风扇。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其他人幸福,让她感到到十分满足——其实这和当初她选择画漫画是一样的。
你看,有时不仅现实会成为我们的刑具,梦想也会。
其实无论是坚持梦想,还是根据现实做出选择,都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明白,我们想从一份工作中汲取到什么能量?
选择职业,其实是在选择一种生存方式。
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干扰因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真是太难了。
很多人在竞争中迷失了方向,用物质、虚名和梦想框定了选择。
我们以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能给自己安宁,却不知安宁的来源并不在外界。
工作没有好坏,无论是当公务员还是做漫画家,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内心的大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和养分。
人生漫漫,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找到那份平静和坚定。
主笔 | 清凉油 编辑 | 黑羊
图源 | 《何者》、《一半,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