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这么一本小说,刚出版就引起了文坛的强烈反响,随即登上各大畅销榜。莫言、王家卫、陈坤、董卿都鼎力推荐。
这本小说叫《人生海海》,是麦家自《解密》《风声》《暗算》等后,推出的长篇力作。在这本书中,他脱离此前素有的题材,回到故乡,回去童年,讲述了绰号为“上校”的男人传奇的一生。
“人生海海”是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麦家要书写的,是人的命运沉浮。
正如演员陈坤所说:《人生海海》是一部跌宕精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代英雄的起落沉浮,也是每个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各有命,写作则是作家的命运。《人生海海》历时八年,经过无数修改打磨,如今才呈现在读者眼前。与书中人物一样,作家通过写作也感悟了时光与命运的意义。
在一次分享活动上,董卿朗读书中片段时不禁眼含热泪。
那么,《人生海海》究竟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得到众多明星和读者的厚爱?下面,就随书单君去看一看吧。
上校的秘密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典型的江南山村,这里丛山峻岭,山赶着山,望不到尽头。村庄在群山中紧密地聚拢在一起,靠山贴水,屋密人稠。
与其它村庄一样,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日升而作,日落而息。不同的是,这里有个怪人,有人管他叫“上校”,背后却喊“太监”。
故事是以“我”——一个儿童的视角展开的。根据“我”的爷爷讲,之所以叫那个男人“上校”,是因为他真的当过国民党的上校,并且一度很是发达;而“太监”则是因为他“裤裆里的家伙出了问题”,被阉了。
关于“被阉”的说法也有几种:有人说上校是睡了长官的女人,受到惩罚;也有人说是他跟日本鬼子拼命时被刺中了。总之,就像上校这个人一样,关于他的故事,风言风语从未断过。
上校是村子里的风云人物,虽然神秘怪异,村人没少背后说他闲话,但因为见过大世面,所以威望很高。村人有什么难解之事,都会去找他。“我”的父亲从小就跟上校要好,比铁哥们还要铁。但奇怪的是,“我”的爷爷却对上校很不待见,每次上校来串门,都会把他轰出去。
上校的故事讲也讲不完。从他本人、爷爷和村人口中,“我”知道上校曾是军医,救过军统的女特务,后被培养成卧底,潜伏上海,因叛徒出卖当了日本人的俘虏;鬼子投降后给解放军首长做过手术,救了首长的命;解放后,他去了朝鲜战场,成了模范……
不过,悬在“我”和村人心头最大的困惑是:上校到底是不是“太监”?
很快,“文革”开始了。上校由于曾当过国民党的官,被红卫兵抓起来批斗,关进了小黑屋,由一个绰号叫“小瞎子”的红卫兵小头目亲自看守。有一天晚上,上校逃跑了,临走前还割断了“小瞎子”的舌头、手筋与脚筋。
从以往的接触中,人们知道上校并非残暴的人,为何对“小瞎子”痛下毒手?“我”预感原因并不简单。
紧接着,一个重磅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村:上校非但不是太监,而且是鸡奸犯!这是“小瞎子”托人写出来贴大字报告诉村人的,那上面写道:
我讲太监是鸡奸犯,是因为他小肚皮上刺着一行字:这混蛋是鸡奸犯。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封闭的乡村,这个指控比强奸犯更让人觉得肮脏、下流。由于“我”的父亲跟上校关系最好,于是也被村人看成是同犯。
“我”的爷爷因此一病不起,生命垂危。“我”这才隐约知道,爷爷一直担心父亲和上校有说不清的关系,这次的流言恰恰印证了猜测。如果是真,全家人都将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
直到老保长(旧制度乡村里的基层官员,功能类似警察)的突然登门,才解开了“我”的爷爷心里的疙瘩。老保长说:上校的肚皮上确实有字,但不是鸡奸犯,“小瞎子”是在造谣。
“我”偷听了大人间的谈话,从老保长口中,得知了上校人生中最隐秘的秘密。
隐痛之源
原来,上校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时,有一段被刻意抹去了。
一九四一年,上校带年轻时的老保长到了上海。那个时候,上校名义上是开诊所的医生,实际上是军统特务,诊所是为了掩护身份。
他的顶头上司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头子戴笠的亲信,一个漂亮的女特务,就是上校曾救过她命的那个。上校的任务是除鬼杀奸。
上校带老保长到了一家高级妓院。他之所以领老保长来,是因为自己曾经跟老保长的女人有一腿,此番是为了弥补他。从一个妓女口中,老保长逐渐拼凑起上校的经历。
这家妓院是老鸨专门为了提供给侵略者享乐所建,因此能够接触到一些日军情报。为此,上校假扮成嫖客,经常上门。
没曾想,他的下级被抓,出卖了组织,导致他也锒铛入狱。后来,由于老鸨的关系,他被一个日本高层的女汉奸看上,从狱中接出,沦为女汉奸的玩物。为了控制上校,她在他的肚皮刺了下流的话,还有自己的名字(至于是什么话,以及女汉奸的身份,书单君这里就不剧透了),并拍了照片。这样一来,她就可以以上校的名誉作为要挟,让他乖乖就范。
这就是上校不再碰女人、哪怕被人谣传成“太监”也不反驳的原因——他不愿意让人知道肚皮上的秘密,因为他视名誉如生命。他也曾尝试除掉字迹,却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没有成功。
上校残忍对待“小瞎子”,是因为后者偷窥过他肚子上的字迹(其实没看清楚,后来出于报复才污蔑上校为鸡奸犯)。
“我”的爷爷知道后欣喜若狂,很快痊愈。他偷偷跟踪儿子,得知上校的藏身地点,向公安局告了密,目的是让官方澄清谣言,儿子不是“鸡奸犯”。
谁知,告密之事败露,“我”的家庭反遭灭顶之灾。人们纷纷唾弃“我”的爷爷,说他是卑鄙小人,顺便也孤立“我”的一家人。爷爷名誉全毁,接受不了,上吊自尽。“我”也被迫偷渡海外。
原本是为了维护家人的名誉,反而因名誉受损而死,爷爷的悲剧在于名誉坍塌,没有颜面生存于世。
名誉不是儿戏
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名誉被败坏,无异于夺人性命。可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对他人的名誉却经常视而不见。
比如前些日子自杀的两位韩国影星崔雪莉和具荷拉,她俩生前都曾遭受过网络暴力。她们发布在社交媒体的照片,底下经常有污言秽语。
网络具有匿名性,同时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由于没有负担,很多人在网上露出了本性,视他人的名誉如粪土,毫不顾忌。当然,有人会说,公众人物挣的钱,有一半就是挨骂的。可是,这并不是为网络暴力开脱的理由。
每个人都珍视自己的形象,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公众人物,都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小说里,“我”的爷爷因名誉而死,上校痛苦一生,小瞎子也因此倒了大霉。当你随便践踏他人名誉之时,殊不知同时也丢掉了自己的名誉。因为,道德是名誉的基础,丢了道德,所谓名誉也就脆弱不堪了,而没有道德的社会是可怕的。
一个人的名誉被毁掉,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前些日子,由于某档节目,有一个叫“王晶晶”的女孩上了热搜。
王晶晶是最早的网络暴力受害者之一。她有个绰号叫“神女”,源于高中同学一句随意的玩笑。有一天,两个男生打架,把她的杯子撞到了。同桌女生说了一句:“这下你惨了,这个杯子三百万呢,赔死你。”
没想到这句玩笑话,伴随了王晶晶此后的人生。
最初有好事者将这句话发到了贴吧上,很快经过网民的发酵,王晶晶变成了“一个杯子三百万、年收入几个亿、男朋友不间断、小学就整过容的,一个神奇的女子”,简称“神女”。
如同小说里,麦家生动地描写了流言的传播:
一时间全村人顿时兴奋起来,嘈嘈起来,一传十,十传百,干柴遇烈火一样的,台风吹沙尘一样的,转眼间家喻户晓。
小说写的是60年代的乡村,却与如今网络流言并无分别。由于谣言,王晶晶被人拦住,打了十几个巴掌;有人骗取她的裸照,发在网上。就连父母也说她:“为什么他们不说别人,只说你?”
有句俗话“苍蝇不叮无缝蛋”。可是,却不知有多少人被这句话戕害,得不到帮助,只有嘲笑。王晶晶本是受害者,却仿佛是罪人,说什么都是错的。她想过自杀,也被网友说成“作秀”。
流言的传播是没有理性可言的,它不会区分你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也不会分辨你是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最终,王晶晶拿起法律武器,状告了传播她谣言的高中学长,后者被拘捕三个月。
这场闹剧里,没有胜者。
名誉对于许多人来说大过生命。电影《无名之辈》里章宇饰演的劫匪,心心念念做江湖大盗,连警察都不放在眼里,却因为网友恶搞了他抢劫的监控视频而痛哭流涕地喊道:“你们能够把我抓起来,你们能够枪毙我,可你们为何要非要恶搞我,非要羞辱我?”
当今,我们可以轻松地在各大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言论,但越是轻易,就越要慎重。毕竟,无论是谁,名誉都不能被当做儿戏对待。
哲学家康德曾提出过一条“道德律令”,大致意思是:想要分辨一件事是否合乎道德,可以在心里想它是否适用于每个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同理心:当我们做某事时,要先想想是否能接受别人对我们做同样的事。
王晶晶在节目里说:
当你们在传我谣言的时候,不能够证明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能说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看重名誉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尊严,但不仅仅是自身的名誉,也包括他人。我们做出的每件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但我们自己心里是明明白白的。不珍惜他人名誉的人,对自己的名誉也不会真正看重,而这样的心灵,注定是不美好的。
正如《人生海海》的作者麦家曾在微博上说的:
整容无法给你充满喜悦的人生,法拉利也不会让你被数百万人敬仰。唯有打开点亮内在的美好,才能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图源 |《无问东西》、《解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HYz-W4BMH2_cNUger8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