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人打6.2分,对不起,这部电视剧被大大低估了

2020-03-28   渔人娱己



最近看了今年的热剧《安家》,发现豆瓣评分居然只有6.2。

主题明确、故事有趣、情节有亮点、节奏张驰有序、人物丰富立体、剪接流畅,品相最少是中上的剧。

出门看见《陈情令》被130万人打出7.9的高分。

如果《陈情令》能到7.9,那《安家》最少是8.5。

当然,前提是打分的得是同一批人。

不过,很明显,《陈情令》的观众要年轻的多,90甚至00后为主。

而《安家》至少是90后,甚至可能80后居多。


最热剧集,可以保证故事是足够有趣的

关于故事的趣味,因为判断的标准相对主观,我们不妨用一个可以衡量的数字来分析。

例如,收视率、观众线上观看的次数以及相对同时期其它剧集的排名等。

《安家》收视破3.5,创下了近三年来国产剧最高收视纪录。

另外,腾讯视频电视剧榜单一位的宝座,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安家》的故事是更有吸引力的。

《安家》这类以一个核心场所来聚拢人和故事的方式,典型的情景剧模式。

一些固定演员和一些机动演员。

像美剧当中的《破产女孩》、《金装律师》等都是这类型的故事。

核心场所分别是餐厅和律所。

固定演员是场所里的员工和亲友,机动演员是临时来的顾客。

通常固定演员的故事是剧情主线,涉及很深,所以节奏慢,会随着故事发展慢慢往前推进。

机动演员的故事是副线,节奏相对较快,每一两集就要解决一个故事,结束一个人物。

故事节奏紧凑有序,剪辑也十分利落。

《安家》的故事情节中几乎没有什么无用的情节,所有细节都是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发展服务的。

对于有特色的人物,编剧还是安排了他们长期出场。

例如海清饰演的不断换房的龚蓓蓓、富豪小三知否小姐和阚先生夫妇等。

这些人物,或是涉及到买房难的关键问题,或是涉及到社会热门事件,有足够的空间去叙述他们的故事。


情节有亮点,引发观众热烈讨论

张乘乘的“激情犯错”论,引发观众大量讨论。



我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只不过我是个女人。

而且我这是激情犯错。

当年那个为了逃避责任拉着全世界男人做垫背的错误理论,如今被反应用到男人头上,女性会开心一点吗?

男人们呢,会觉得委屈吗?会理解到这个理论的荒谬性吗?

不过,正直的人们应该都懂得了编剧的讽刺意味,尤其是女性!

出轨,不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不是所有男人都是不自爱无法自控的。

优秀的男人,优秀的女人,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不以出轨为乐,不以伤害别人为目标。

一切感情的结束和开始都是希望干净和简单的。



不过《安家》在故事情节上虽然有不少亮点,但也有一些小缺陷。

剧中那个安全脚踢的梗埋得有点深,整个事件时间跨度有点大,容易被观众忽略。



安全脚踢第一次出现是在孙俪和罗晋在剧中同居当天,大概是3-4集时,当时孙俪打开门时,拿起脚踢若有所思。

解开这个包袱,却是在12-13集,孙俪拜罗晋为师学习老洋房的知识,并说出两人的前缘故事时。

一个小小的脚踢梗埋10集才解开,实在是有点慢了。


人物丰富且立体

《安家》讲的是买卖房子的故事。

编剧借买卖房子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串起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给观众描绘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上海民情风景画。

全中国的家庭,一辈子都逃不过一个房字(子)。

在上海,就更难。

房子背后,是人,是家,是钱,是情,是奋斗,是目标。


《安家》的人物主要有两批:

1、门店的所有人以及她们的亲友;

2、往来门店买卖房屋的客人;

门店的所有成员,性格都十分鲜明。

善良宽厚有抱负内心有坚持的老店长“徐姑姑”



外表冷漠干练内心温柔善良的新店长“房似锦”



看似老油条但对家人孩子温柔爱护的“谢停丰”。

阚先生给徐姑姑带的网红零食,被朱闪闪拿给大家分了时,“老油条”为了生病的孩子,直接独吞了其中一大袋。




细心周到敬业的金牌经纪“王子健”

金牌经纪的名号不是白来的,惯于察言观色,更练就了一身把富豪客户服务得极其妥帖的本领。


乐观开朗但好吃懒做的“朱闪闪”

典型的不求上进只求郎君的上海小户姑娘,年纪轻轻,却是所有人中最懂得房子的难处的人。



工作认真细致的新人经纪“鱼化龙”



穷孩子出身节俭孝顺吃苦耐劳的“楼山关”

从不点餐,却努力孝敬父母。


安家之外的角色:

1、小红帽中介店长

这个人物大概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房产中介形象了。

油头滑脑、见风使舵,为了签单什么都能做。

2、白手起家的阚先生夫妇

阚先生色厉内荏,阚太太跋扈却通晓人情世故治家有方。

知否小姐,才色双全,却自视甚高,终吞苦果。

“徐姑姑”前妻张乘乘,妩媚妖娆,会撒娇又有手段。

不过几集的功夫,这些人物的性格已刻画得十分清晰。

显见编剧的情节设置能力和台词功力。

台词写得妙,不仅能准确传递人物个性,推动故事发展,也能引发观众讨论。


PS,有人说,你为什么不讨论丁嘉丽的“潘贵雨”。

这个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演员也演得十分出彩。

渔人不否认丁嘉丽的演技,但谈及这个角色却有保留。

具体下一章详谈。


对不起,《安家》最大的毛病是丁嘉丽

要渔人看,《安家》最大的缺点是标配了一个女主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故事背景。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再到《安家》,仿佛如今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都必须得自带“重男轻女”批判属性。

固然社会大背景下,大多数家庭仍然重男轻女,但新时代下,没有重男轻女就不成戏,似乎也有点俗套了。

毕竟绝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了,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氛围不说绝对灭绝,但下降了很多,已经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家庭问题。

也许因为编剧是70后,仍旧沉浸在90年代的氛围里,所以把重男轻女作为了一个决定主人公命运的核心设定。



比起吸血的父母,年轻人普遍需要赡养四老,才是80、90等社会中坚层最大的问题所在。

尤其是80后,开始进入夹心饼时期。

父母年纪大了,患病几率增大,需要在身边照顾。

儿女们又到了必须盯学业的阶段,同样离不开人。

事业虽然表面上到了平稳期,但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遭遇中年失业。

压力真的是山大。




延伸到房子问题,90后买不起房子,或者说那种能把父母接过来帮忙照顾孩子的正常房子。

80后房子不够大,或没有钱负担七八口人的大房子费用。

海清的“龚蓓蓓”才是典型的80后房难族。


所以“丁嘉丽”这样吸女儿血的重男轻女父母问题,已经不是家庭主要矛盾。

毕竟虽然大部分父母还是偏向于儿子,但还是心疼自己的女儿的。

那种视女儿为草芥的父母毕竟是极少数。



诚然,为了剧情的曲折,女主的确需要给安排一些成功路上的障碍。

不过,很显然,不能把原生家庭作为她人生最大的障碍。

因为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

房似锦一旦结婚,或被吸血到不能忍受的程度,那么必然会选择放弃。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断绝亲子关系,也能获得世人和爱人的理解。

所以把她人生最大的障碍设定成家庭问题,那么这个剧情注定会有缺陷。

到了后半段,如果规划不好,故事会缺乏推进力。

果然编剧到了后期,把房似锦的故事推进方向转向了爱情。

也让房似锦和原生家庭脱离了关系。

这一条原生家庭线设置不妥的地方,还在于把看上去该是主线的目标错误的设置成副线。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那么狗血的把潘贵雨设置成吸血母亲,而是走更温柔的路线,让房似锦不得不绑定在亲情上,那么房似锦长期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之下,才有说服力。

相比较而言,《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母亲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父母。

父母不是不爱女儿,而是爱儿子比女儿多太多。

潘贵雨在剧中的设定,她仿佛觉得女儿只是个工具,生养她18年,她就必须奉献一切来报恩。



当然,现实中也不是没有潘贵雨那样的冷血母亲,只是终究是特例罢了。

绝大部分父母都爱自己的儿女的。


虽然《安家》有一些稍显突出的设定,但瑕不掩瑜。

作为一个群戏多幕剧,每个角色都充分的参与了故事,也一起在推动故事发展;

每个人物都在成长,从懵懂无知从互不理解,在不断犯错和互相碰撞中,逐渐成熟逐渐宽容。

安家也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