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今年的热剧《安家》,发现豆瓣评分居然只有6.2。
主题明确、故事有趣、情节有亮点、节奏张驰有序、人物丰富立体、剪接流畅,品相最少是中上的剧。
出门看见《陈情令》被130万人打出7.9的高分。
如果《陈情令》能到7.9,那《安家》最少是8.5。
当然,前提是打分的得是同一批人。
不过,很明显,《陈情令》的观众要年轻的多,90甚至00后为主。
而《安家》至少是90后,甚至可能80后居多。
关于故事的趣味,因为判断的标准相对主观,我们不妨用一个可以衡量的数字来分析。
例如,收视率、观众线上观看的次数以及相对同时期其它剧集的排名等。
《安家》收视破3.5,创下了近三年来国产剧最高收视纪录。
另外,腾讯视频电视剧榜单一位的宝座,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安家》的故事是更有吸引力的。
《安家》这类以一个核心场所来聚拢人和故事的方式,典型的情景剧模式。
一些固定演员和一些机动演员。
像美剧当中的《破产女孩》、《金装律师》等都是这类型的故事。
核心场所分别是餐厅和律所。
固定演员是场所里的员工和亲友,机动演员是临时来的顾客。
通常固定演员的故事是剧情主线,涉及很深,所以节奏慢,会随着故事发展慢慢往前推进。
机动演员的故事是副线,节奏相对较快,每一两集就要解决一个故事,结束一个人物。
故事节奏紧凑有序,剪辑也十分利落。
《安家》的故事情节中几乎没有什么无用的情节,所有细节都是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发展服务的。
对于有特色的人物,编剧还是安排了他们长期出场。
例如海清饰演的不断换房的龚蓓蓓、富豪小三知否小姐和阚先生夫妇等。
这些人物,或是涉及到买房难的关键问题,或是涉及到社会热门事件,有足够的空间去叙述他们的故事。
张乘乘的“激情犯错”论,引发观众大量讨论。
我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只不过我是个女人。
而且我这是激情犯错。
当年那个为了逃避责任拉着全世界男人做垫背的错误理论,如今被反应用到男人头上,女性会开心一点吗?
男人们呢,会觉得委屈吗?会理解到这个理论的荒谬性吗?
不过,正直的人们应该都懂得了编剧的讽刺意味,尤其是女性!
出轨,不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不是所有男人都是不自爱无法自控的。
优秀的男人,优秀的女人,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不以出轨为乐,不以伤害别人为目标。
一切感情的结束和开始都是希望干净和简单的。
不过《安家》在故事情节上虽然有不少亮点,但也有一些小缺陷。
剧中那个安全脚踢的梗埋得有点深,整个事件时间跨度有点大,容易被观众忽略。
安全脚踢第一次出现是在孙俪和罗晋在剧中同居当天,大概是3-4集时,当时孙俪打开门时,拿起脚踢若有所思。
解开这个包袱,却是在12-13集,孙俪拜罗晋为师学习老洋房的知识,并说出两人的前缘故事时。
一个小小的脚踢梗埋10集才解开,实在是有点慢了。
《安家》讲的是买卖房子的故事。
编剧借买卖房子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串起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给观众描绘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上海民情风景画。
全中国的家庭,一辈子都逃不过一个房字(子)。
在上海,就更难。
房子背后,是人,是家,是钱,是情,是奋斗,是目标。
《安家》的人物主要有两批:
1、门店的所有人以及她们的亲友;
2、往来门店买卖房屋的客人;
门店的所有成员,性格都十分鲜明。
善良宽厚有抱负内心有坚持的老店长“徐姑姑”
外表冷漠干练内心温柔善良的新店长“房似锦”
看似老油条但对家人孩子温柔爱护的“谢停丰”。
阚先生给徐姑姑带的网红零食,被朱闪闪拿给大家分了时,“老油条”为了生病的孩子,直接独吞了其中一大袋。
细心周到敬业的金牌经纪“王子健”
金牌经纪的名号不是白来的,惯于察言观色,更练就了一身把富豪客户服务得极其妥帖的本领。
乐观开朗但好吃懒做的“朱闪闪”
典型的不求上进只求郎君的上海小户姑娘,年纪轻轻,却是所有人中最懂得房子的难处的人。
工作认真细致的新人经纪“鱼化龙”
穷孩子出身节俭孝顺吃苦耐劳的“楼山关”
从不点餐,却努力孝敬父母。
安家之外的角色:
1、小红帽中介店长
这个人物大概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房产中介形象了。
油头滑脑、见风使舵,为了签单什么都能做。
2、白手起家的阚先生夫妇
阚先生色厉内荏,阚太太跋扈却通晓人情世故治家有方。
知否小姐,才色双全,却自视甚高,终吞苦果。
“徐姑姑”前妻张乘乘,妩媚妖娆,会撒娇又有手段。
不过几集的功夫,这些人物的性格已刻画得十分清晰。
显见编剧的情节设置能力和台词功力。
台词写得妙,不仅能准确传递人物个性,推动故事发展,也能引发观众讨论。
PS,有人说,你为什么不讨论丁嘉丽的“潘贵雨”。
这个角色令人印象深刻,演员也演得十分出彩。
渔人不否认丁嘉丽的演技,但谈及这个角色却有保留。
具体下一章详谈。
要渔人看,《安家》最大的缺点是标配了一个女主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故事背景。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再到《安家》,仿佛如今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都必须得自带“重男轻女”批判属性。
固然社会大背景下,大多数家庭仍然重男轻女,但新时代下,没有重男轻女就不成戏,似乎也有点俗套了。
毕竟绝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了,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氛围不说绝对灭绝,但下降了很多,已经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家庭问题。
也许因为编剧是70后,仍旧沉浸在90年代的氛围里,所以把重男轻女作为了一个决定主人公命运的核心设定。
比起吸血的父母,年轻人普遍需要赡养四老,才是80、90等社会中坚层最大的问题所在。
尤其是80后,开始进入夹心饼时期。
父母年纪大了,患病几率增大,需要在身边照顾。
儿女们又到了必须盯学业的阶段,同样离不开人。
事业虽然表面上到了平稳期,但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遭遇中年失业。
压力真的是山大。
延伸到房子问题,90后买不起房子,或者说那种能把父母接过来帮忙照顾孩子的正常房子。
80后房子不够大,或没有钱负担七八口人的大房子费用。
海清的“龚蓓蓓”才是典型的80后房难族。
所以“丁嘉丽”这样吸女儿血的重男轻女父母问题,已经不是家庭主要矛盾。
毕竟虽然大部分父母还是偏向于儿子,但还是心疼自己的女儿的。
那种视女儿为草芥的父母毕竟是极少数。
诚然,为了剧情的曲折,女主的确需要给安排一些成功路上的障碍。
不过,很显然,不能把原生家庭作为她人生最大的障碍。
因为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
房似锦一旦结婚,或被吸血到不能忍受的程度,那么必然会选择放弃。
在那种情况下,即便断绝亲子关系,也能获得世人和爱人的理解。
所以把她人生最大的障碍设定成家庭问题,那么这个剧情注定会有缺陷。
到了后半段,如果规划不好,故事会缺乏推进力。
果然编剧到了后期,把房似锦的故事推进方向转向了爱情。
也让房似锦和原生家庭脱离了关系。
这一条原生家庭线设置不妥的地方,还在于把看上去该是主线的目标错误的设置成副线。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那么狗血的把潘贵雨设置成吸血母亲,而是走更温柔的路线,让房似锦不得不绑定在亲情上,那么房似锦长期屈服于母亲的淫威之下,才有说服力。
相比较而言,《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母亲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父母。
父母不是不爱女儿,而是爱儿子比女儿多太多。
潘贵雨在剧中的设定,她仿佛觉得女儿只是个工具,生养她18年,她就必须奉献一切来报恩。
当然,现实中也不是没有潘贵雨那样的冷血母亲,只是终究是特例罢了。
绝大部分父母都爱自己的儿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