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参加某家庭综艺节目而有机会回乡和亲戚团聚的魏大勋,在家庭宴会上,说起一件四舅的糗事。
其时魏大勋还在求学,一次遭遇失恋,给亲近的四舅打电话求安慰,谁料四舅不以为然的说,(别伤心了),男人就得做“采花贼”!
魏大勋综艺里讲述四舅如何安慰失恋的他
四舅这番雷人又搞笑的话,让当时的魏大勋“破涕为笑”的同时,也记了十来年。
虽然魏大勋的四舅这番话,主要是为了逗魏大勋开心,但像魏大勋这样开放到可以和长辈轻松沟通恋爱问题的家庭,大概会令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十足羡慕。
因为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别说跟长辈谈论恋爱问题,就是能谈点内心想法的大概都很少。
《小小的愿望》里,三个孩子和父亲瞒着彭昱畅的“妈妈”为他安排姑娘“恋爱”的事,也充分的说明了国内青春性教育的现状。
像电影里彭昱畅“父亲”那样能为儿子的恋爱事偷偷打掩护的,已经很难得了。中国的大部分家长大概对儿子青春期的恋爱都是不屑一顾的。
而母亲们,则多数对孩子青春期的恋爱掐了又掐,可等到孩子快30岁还不恋爱结婚,就又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恨不得孩子马上恋爱结婚。
每个一线城市的热门公园里,总有父母们自发建立起来的“相亲角”。
虽然生活里魏大勋的家庭开朗而开明,但《小小的愿望》里,却并非如此。
他跟姐姐和父亲显然也并不会谈起什么太过私密的话题,否则姐姐也不会因为一句“大保健”而跳起来去告状,父亲也不会不听解释不问清楚就一顿胖揍。
这就是中国大多数家庭里亲子关系的现状。
身为专科医生,魏大勋的“父亲”为他提供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很少沟通。
除了上面那点,魏大勋和片中的父亲,还有许多发生在电影里搞笑,到生活里就悲伤的互动。
1、假装勤奋读书给父亲看
片中魏大勋每次在父亲回来时,都及时关掉电脑并快速冷却主机,而父亲走进来后,就开始互相演戏,父亲是先装模作样的问下儿子的今天的状况,然后就走去电脑旁,假装顺手摸一下主机,而魏大勋则坐在床上,紧张的“表演”看书。
父亲没发现电脑有发热的情况,于是神色马上轻松起来。
这时就是儿子魏大勋要零花钱的好时候了。
2、拿走父亲的物品被揍
片中魏大勋偷走父亲的球杆卖了筹钱为好兄弟彭昱畅完成心愿,但却因此举无意中导致父亲在朋友面前出糗,于是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又是一顿胖揍。
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父子间的沟通基本靠棍棒,而魏大勋还能保持开朗的个性,当然这事在电影里,这么安排是剧情需要,为搞笑居多。
但这样的父子关系如果发生在现实里,几次棍棒之后,孩子可能再不会像以前那么活泼开朗,棍棒之下不仅无孝子,还可能留一辈子的童年阴影,甚至染上暴力倾向。
而彭昱畅在片中的家庭,是另一种,父慈母严,虽然父亲也并非十分善解人意的爸爸,但总算愿意去跟孩子沟通,并想尽办法帮儿子实现心愿;相反的,母亲则比较刻板和严谨,只一门心思关心生病的儿子身体何时能恢复健康,误以为儿子喜欢篮球,想尽办法找来篮球明星却不知道儿子根本不在意。
《美国派2》里,主人公的父母到儿子的大学宿舍去看他,迎头撞上儿子和女友在做情侣间的私密事。父亲不仅没有任何批评,甚至还坐下来跟儿子讨论起来,试图教儿子自己的恋爱经验。
虽然电影里那样开放的父母,在美国也并不是非常普遍,但整体上也比国内的家庭青春期
教育要好的多了。
父母们会及时跟孩子沟通两性知识,让孩子不会因为被过度压抑欲望而引起强烈的兴趣反弹,他们会教子女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而中国的父母们,在这一点上则是放任不管的,因为升学的压力,甚至刻意避免谈及此类话题,而孩子们的相关知识,一部分来自学校的基础青春期教育,剩下的绝大部分则来自同龄孩子的安利。
这也是《小小的愿望》里,彭昱畅能毫不犹豫的跟好兄弟提起这个过于隐私和直白的愿望的最关键原因。
因为缺失的相关教育,片中的彭昱畅和魏大勋、王大陆等把第一次作为从孩子升级成男人的最关键一环。
他们不知道,责任和勇敢才是成人的关键。
PS:演美发店姐姐的女演员看着眼熟,后来才发现是《前任3》中郑恺的“女友”,《前任》里敢爱敢恨、活泼可爱,《小小的愿望》里义气又性感。
曾梦雪两个角色完成的都不错,最后和魏大勋的那场戏也挺搞笑。
这姑娘是94年生,和彭昱畅同龄,比魏大勋小5岁,可魏大勋在片里还一直“姐姐”长、姐姐“短”的叫人家,魏大勋是真的为了戏挺拼,脸皮挺厚。
说起来,魏大勋和王大陆两个30来岁的人,在片里还一口一个“警察叔叔”的叫,也顶肉麻。
不过,魏大勋这种爽朗到毫无明星架势毫不做作的个性,倒真使他显得挺小。
这是开明的原生家庭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