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鲜客;编辑:徐无鬼
到了西安不吃回牛羊肉泡馍,大概就如同去了北京而不吃全聚德烤鸭,去了重庆而不吃火锅,到了大连而不啃回螃蟹,是会被人笑话的。
钟楼小吃街的羊肉泡馍店吸引的大多是外地客,就如同流水线作业——交钱,领牌,掰馍,添汤,几声“滋溜”下来,汤净了,肉没了,碗底多剩了一层细碎的馍——真是浪费粮食。
钟楼小吃夜市
传说中的泡馍似乎不该是这样的,据说这道早已美翻过N多大人物的美食,是由大宋皇帝赵匡胤于饥寒交迫时发明的,单是泡这碗厚重的历史,就不该有所挑剔了。
真正被泡馍“麻翻”是在一家不起眼的路边店。店面不大,在莲湖路上。比之众多店面执着挂着的“天下第一”,“陕西三鲜煮馍”六个大字透着朴素,低调许多,吸引我这个大连人的还是个“鲜”字。
要了主打的“三鲜煮馍”,便开始百无聊赖地掰啊掰。像我这样的急性子怕是不太适合吃泡馍的——掰着如同这十三朝古都下的黄土地一样瓷实的馍实在是件费力的事。想想陕西人民真是聪明,馍这种食品易存耐放,无聊的时候大概可以当飞盘你抛我接,掐架的时候丢出去也该具有相当的威慑力吧。
羊肉泡馍
一支烟的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三鲜煮馍”上了桌。汤居然是乳白色的,漂着几点油花,里面荡着三个小丸子,游着些黄花菜,两棵油菜玉体横陈。已经顾不上再看许多了,浮摇而上的香气彻底打败了嗅觉,又勾引下了口水。舀了一勺汤,舌头也废了——真踏马地鲜!轻捞慢起沉底,好东西都在碗底。三块卤肉肥而不腻,香;三块叫不出名字的东东,嚼起来像面筋,却又比面筋香了百倍;馍泡得不软不硬,浸了汤的鲜,肉的香,恰到好处。放下空碗打着饱嗝抚摸着得意的胃,不禁佩服西安人民的聪明:一碗泡馍便将营养搭配发挥到了极致——有肉有菜有主食还有汤,难怪这西安的女子个个都被滋养得白里透红。
葫芦头三鲜煮馍
鼻尖上卡着副眼镜坐得四平八稳的老板得意地打开了话匣子:“三鲜”指的是卤肉、丸子和响皮。一碗完整的三鲜泡馍里要有三块卤肉,三个丸子,三块响皮,再配以黄花菜、油菜、木耳等。汤是大骨配上鸡鸭骨架吊出来的老汤,不加任何调味品;卤肉是自家秘方煮出来的,要煮上至少一天,收尽油腻;丸子是鸡蛋和肉炸出来的;响皮是猪皮刮去油脂,阴干后再用油发起来,再作阴干——因吊在房梁上互相撞击声音响脆故而得名。说到激动处,他指着店面墙上一乌黑锃亮的横匾,“宣堂春永”四个大字渗透着皇城根的文化霸气。再一看送匾的人来头也不小,是民国时陕西教育厅厅长。店不是百年老店,手艺可真是有百年传承——是打奶奶的奶奶那儿传下来的哟……
“恶地个天哦”,敢情这西安人泡的不是馍,是历史;吃的不是饭,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