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都在发的消费券,对拉动经济没有用

2020-04-01   狐狸先森几点钟

疫情来了,经济受损是在所难免。


要是大家还记得中学上政治课时谈到的经济常识,就会知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


中国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欧美,现在那边一团糟,出口就别想了。


只能回到国内的消费和投资来。



投资方面,国家已经启动了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在消费方面,各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消费券:你消费,政府和你AA。


今天就和大家唠下,消费券,能不能拉动经济。


直接先给结论,靠消费券拉动经济,没卵用。


01


现在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形式,基本上都是“满多少减多少”,比如杭州政府发的消费券就是“满40减10”。


政府的想法是挺好的,补贴你10元,创造至少40元的消费经济。


乍一看,账面是这样,但经不起细想。



这“至少40元的消费经济”,真的是因为你补贴10元新诞生的么?


作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当中的一员,我是怎么花这杭州政府给的“福利”的呢?


我到了比较大的超市,盯着价格,买了必须用到但又可以囤时间长的东西——食油、生抽、老干妈、洗面奶、牙膏、抽纸......


这些东西,我今天不买,一周半个月后,我也得去买,只不过因为这消费券,我提前行动了。


当然,我不敢说所有人花消费券都和我一样,但这起码是绝大部分人花钱的心态。


你说能不能创造新的消费?能,但有限,别把老百姓都当傻子,不管是上一代还是现在年轻人,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的,这是中国人的传统。



靠消费券来拉动经济,只能得到短效的经济增长,如果平摊到一年,完全看不到效果。


我用消费券囤完这波柴米油盐,起码两个月后我才再次消费。


消费券并没有创造新的消费行为,而是把本该有的消费行为提前而已。


02


你可能会说了,哪怕经济效果不大,也没有经济损失啊,能拉动一点是一点嘛。


其实发放消费券,是一种损害经济行为。



消费券是政府发放的,政府的钱从哪里来?税收,说白了就是你手里的钱。


我们要知道,政府收税是有成本的,从你手里收10块,进入到国库,可没有10块,哪怕中间没有任何贪腐,你公务员工资总要发吧,这里抽点那里抽点。


所以政府通过消费券给你10元,其实无形中在社会生产中抽走了大于10元的财富。


政府发放消费券越多,对社会总财富损害越大。


政府真想刺激社会财富增长,应该做的是减税,而不是收完税后再发消费券或发钱。


03


你可能又会说了,政府的职能是调解社会财富,虽然当中会有财富损耗,但能让普通老百姓得到实惠,也不失为好政策啊。


老百姓真的得到实惠了么?


其实消费券,是在用普通百姓(这里我不用穷人,是不想被认为我故意激化矛盾)的钱,补贴富人。


上面说到了,我们给政府纳税,政府把收到的钱变成消费券又返回给我们,那我们就要拿劵去消费了。


去哪里消费呢?


去政府指定的商家消费,很显然,那些家大业大企业,肯定能入围指定商家,而且它们更能吸引我们去消费——就像我,拿这券去了世纪华联大超市,而不是小区门口的小卖部。



一轮消费狂欢下来,用纳税人的钱刺激出来的消费财富,大部分都会进入到大企业手里。


04


好了,说了那么多消费券坏话,那么它就没点好处么?


有,看你怎么用。


如果想靠消费券刺激经济,那没卵用。


如果想靠消费券补贴穷人,更加没卵用,到最后其实就是补贴富人。


如果想刺激经济和补贴穷人,减税、减费最直接,看看我们工资里一个月一堆费用要交,这些减免了,让我们到手的工资提高不香么?



那么消费券应该怎么用?


说实话,我是支持这段时间发放消费券的,目的不是救经济,而是救做小本生意的老百姓。


相比家大业大的企业,那些夫妻店、小规模的商店,更需要生意照顾。


因为疫情,这些店面基本上处于濒临关门状态,通过消费券来刺激短期消费,能让它们缓过来,先活着,才有后面的一切。



厘清了这个消费券的作用,才知道消费券该怎么发、怎么用。


既然不是救经济,而是救店面小老板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就大概知道了这消费券发放的原则:


1.享受福利金额不能太高,10元到100元的满减金额都要覆盖到,逐级实行满减规定,让消费者到任何小店面都能享受优惠。不能贪大,来个“满150减100”的,这明显是把消费者往大商家里赶。
2.指定店铺方面,政策应该倾斜中小店面。主动与这些店面沟通,甚至是重点帮扶,靠自家申报的,基本上都是大商家才有这人力物力去公关。



根据我们梳理出的消费券发放两个原则,大家对照下各自所在的城市,看看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干得如何。


是一窝蜂地发?还是经过精心计划后再发?


通过消费券,我们就能看到一座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水平。


民生无小事,给老百姓发福利也要讲求科学。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