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人生,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2020-02-15     爸妈精读

作者:文娟(爸妈进化论主笔)

新冠肺炎不出门的第23天,刷朋友圈看到高中同学小静说:今天又是无数个想和妈妈解除母女关系的一天。

我私聊了她,她给我回复了一个无奈的表情,并告诉我说她快被妈妈的控制欲逼疯了。

之前还能找借口去闺蜜家躲躲,现在不能出门,不能逃离,她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可笑吗?我都22岁了,我妈还逼着我早上吃个煮鸡蛋,煎的都不行,煮的最有营养。

我追部言情剧,我妈就说我虚度时光,硬让我看点和工作相关的书充充电。

每天早7点准时叫我起床,晚上10点必须躺在床上睡觉。

我想去厕所躲躲清静,她都会看着表,时间到了就敲门,提醒我该出来了。

小静的情况我是知道的,她妈控制欲爆棚,从小被逼着每天喝牛奶,每天吃青菜。上学了被安排上什么兴趣班。

她自己干什么事她妈都认为不对,然后用过来人的口吻对她的一切进行说教。

理由永远都是“你是我生的,我能害你不成?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她用一地鸡毛来形容自己的生活。

小静的妈妈几乎集结了有控制欲妈妈的所有特点,她们将爱等同于占有,病态地控制着孩子的一切,毁了孩子却不自知。

这种爱,让孩子想要逃离。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高压型控制”,父母常常打着爱的名义,来试图操控和支配自己的孩子。孩子通常被认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然而爱孩子,从来都不是控制他,逼着他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01

有一种伤害叫为你好

游戏《无心人生》就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具象化。

父母一直打着为女儿好之名管控她,制约她的思想,床单枕套被子要什么花色都是妈妈决定,穿什么衣服由妈妈买,即便不喜欢妈妈买的连衣裙,也被压着换上。

把她打造成了一个在父母面前乖巧的洋娃娃,却从来没有想过女儿到底想要什么。

女儿喜欢架子鼓,妈妈偏要让她学钢琴,她闹了几次,妈妈却说:“钢琴贵还是架子鼓贵你不知道吗?给你好的你还不要?当初是你要学乐器的。”

觉得自己尽职尽责的妈妈每周都会检查女儿的东西,以确定她没有走上歪门邪道。

看到女儿的手机里只有读书笔记,经典钢琴曲,微信里为数不多的聊天记录都是在和同学讨论难题,找不到一丁点游戏的影子,妈妈才会放心。

就连大学填报志愿,也被妈妈强制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并反锁了卧室的门,让女儿一个人在里边反省。

妈妈替她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会说那句:“我是为你好啊。”

女儿的话很戳心:“我想为自己活着,或者为我自己死。”

最终孩子走向了灭亡,整理遗物时,妈妈在垫子和床板的夹缝中,找到了那件被划得破破烂烂的连衣裙。

父母总是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干预孩子的生活,并将这三个字变成了说服他听话的最好借口。

从妈妈对孩子说起那句“为你好”时,孩子开始收起自己的心思,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想法,一切按照妈妈规划的人生按部就班走下去。

不反驳,不争取,无所谓,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

这样的孩子不会快乐,没有自由,一生沉重。

亦或者,在妈妈监控一样的生活下,孩子终有一天爆发了,想逃离妈妈的掌控,逃离这个家。

他可能再也不想回来,再也不想见到父母。

无论哪种人生,都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巨大。

不可否认,许多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将孩子塑造成一个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人,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一路前行,但父母却忘记了自己根本不是木匠,也忘了问一下孩子愿不愿意这样被打造。


02

原生家庭的控制欲让孩子复制下去

电影《囧妈》中,年过四十的伊万要和母亲在通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共同度过六天六夜,伊万在车厢里见到妈妈时,表达了非常强烈的抗拒。

之所以一点都不想和母亲同处一个空间,是因为母亲很强烈的控制欲。

一直以来,妈妈都事无巨细地操心着他的一切,比如用什么样的工作助理、吃饭吃什么、几点该喝水、喝水必须喝多少量、膀胱什么时候该排水了……

甚至连儿子和妻子的感情生活也要干预。

伊万对妈妈的一番话让人印象深刻: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你全部都设定好了,可是,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然而悲剧的是,用了几十年时间苦苦挣扎想要喘一口气,讨厌妈妈控制欲的伊万,却成为了妈妈那样的人。

他偏执暴躁爱咆哮,试图控制妻子和孩子。

当他把修好的台灯拿给妻子张璐时,张璐的话跟他之前对母亲的话如出一辙:

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

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

都这么多年了,难道你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是不是特别讽刺?但这却是无数个控制欲家庭的缩影。

在父母的控制欲下成长,孩子也会认为爱就是一种控制,从而把轨迹复制下去。

因为这个控制,已经深深印在了孩子的骨肉里。

英国戏剧家毛姆的小说《风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角赫伯特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大到选专业和职业,小到穿衣和吃饭,母亲都要安排清楚,一一规范。

一家人唯一的乐趣就是每周六去公共绿地放风筝,这时的赫伯特才觉得自己是放松的,自由的。

和妻子贝文结婚后,贝文不想让赫伯特玩风筝,觉得这个行为很幼稚。但赫伯特却说:“我才不管你怎么觉得,我就是喜欢,就算你再不喜欢,你也得忍着。”

潜移默化中,他开始试图控制妻子,让贝文认同他的爱好。

这种行为,与曾经母亲对他的方式多么相似。

结果是贝文在忍无可忍中砸毁了他的风筝,赫伯特气愤地与她分手。并且恨妻子恨到宁愿选择坐牢也不想支付一分钱的赡养费。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表示:情感勒索者,会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着你,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控制欲也许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传承下去,变成了曾经自己最憎恨的模样。


03

信任和尊重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节目《少年说》中张起玥吐槽妈妈:妈妈总喜欢翻看我的聊天记录,每天都要检查我的手机,还限制我的交友自由。

在她妈妈看来,对学习没有帮助的朋友不能交,跟学习无关的话不能聊。

当她提出想要有自己的空间时,妈妈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初高中都别想。

女儿一脸尴尬,看不下去的陈铭来到台前,向妈妈说出了这种教育方式的代价。

“也许孩子会在回家前把记录删干净,在非常遵从你的这段时期过去后,一旦孩子逆反期到来,可能会把母女之间的距离越推越远。”

在妈妈的震惊中,陈铭表示:自由的本质是彼此尊重和信任。

妈妈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向女儿承诺会适当给她空间。

父母陪伴孩子经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但最好的爱是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人生,让他有试错的机会。

在他自己感受和领悟这个世界后,才会有能力去分辨好坏,去处理问题,解决困难,从而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

热播剧《下一站是幸福》中,贺繁星32岁还在追求真爱,对待感情十分坚定,从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

也从不委屈自己,生活品质特别让人羡慕。

贺繁星之所以优秀又热爱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一对开明的父母。父母从不给她压力,永远站在她这一边,并给予她最大的支持。

妈妈会对她说:“即便全世界与你为敌,妈妈依然爱你,支持你,永远站在你这边,为你摇旗呐喊。”

爸妈永远支持她的想法,让贺繁星感受到更多的尊重与爱护,她才会对生活充满底气。

信任是最大的尊重,父母的信任传递给孩子的永远是自信和勇气,让孩子勇于改变自己,不断突破。

希望父母能以心换心,用自己的信任赢得孩子的信任,不再以自己固有的观念让孩子走自己希望他走的路。

让孩子在尊重和放手中获得行走世间最大的底气,笑对人生,快乐一生。

作者简介:文娟,富书专栏作者,家有四岁男宝的幼师一枚,愿保持一颗童心的自己用文字指引前行的路;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5PTSnABjYh_GJGVb9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