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扫描”富山有座龙王庙

2019-08-26   内刊主编

莱阳的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淀,宋金元三代,道教在莱阳的活动特别活跃。宋代的刘操、金代的马丹阳和元代的丘处机,都是中国道教的大宗师,他们在菜阳都留下了行踪,与他们的遗迹,也成了莱阳的名胜。特别是马丹阳长期莱阳,直到他去世的二三十年里,金代的莱阳成了北方道教的中心。

明清以后,寺庙院观遍布莱阳城乡,达50多座,其中半数为道观。除了道教祖庭游仙宫外,著名的的道观还有:柏林庄的古柏院、红土崖的仙观寺凰山的广福院、西至泊的孙元君庵、西关的药王庙、马山的关帝庙、大明村的三教堂等。

穴坊镇富山顶上曾建有一座龙王庙,相传也是全真七子在莱阳留下的遗迹之一。

富山位于穴坊镇西富山村北,海拔只有50多米。因其四周皆是广袤的平原,一座不甚高大的隆起,在人们心中也矗立成一座醒目的山。

富山山势平缓,有着莱阳大地众多山峦的共性,丰茂的林木带给山峦以秀丽多姿。

单从山的形状看,像一口倒放的大铁锅,所以此山曾获别称:釜山。又因每年夏秋季节五龙河水暴涨,从河的东北岸看,山体好似浮在水面上一样,所以此山一度被称为“浮山”。

如康熙版《莱阳县志》中说:

“浮山在县南七十里,北临五龙河,峰岚圆秀,若浮水上,故名”。

上世纪三十年代,莱阳县的浮山乡就是因它而得名。

浩浩荡荡的五龙河水从北而来,环绕着富山南去入海。至富山脚下,河面开阔,水深流急。河中央有一座小岛,是一整块巨石,村民叫其“星落石”,传说是天降陨石奔腾的河水遇此巨石,脾气暴增。

而富山宛似好脾气的妇人,站立在万马奔腾气象雄浑的水岸,动静之间,阴阳生发。

因此,自古便有人在富山顶上修筑庙观祈求风调雨顺,保佑百姓安居乐业。据康熙十七年修县志记载,富山顶上建有龙王庙。

民间亦有传言,说最初此龙王庙是马丹阳、丘处机等全真七子修仙所建的庙宇之,取名“三星观”。真相是否如此尚需考证。但在道教盛行的年代,海拔不高的富山,因其特殊的山形、地理,备受人们瞩目,成为道教的灵山自也无可厚非。

在数百年的岁月里,富山龙王庙几经损毁几经重建。走访西富山村,有上年纪的老人讲最近一次损毁大概是在1970年前后。为了使古文化得以传承,2011年,穴坊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烟台金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设资金,在旧址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上新建了龙王庙。

建设仿古建筑5000平方米,是以中华龙文化为主、传统主流文化为辅的综合性文化景点,设计为清代北派仿古建筑风格,庙门高耸,巍峨壮观;油漆彩画,栩栩如生。

现已复建玉皇殿、龙王殿、文昌殿、道堂、山门等十多处建筑,整个建筑处于五龙河环抱之中,古朴典雅,环境幽静,富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道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

龙王庙的重建落成和对外开放,是道教史上的一件盛事。2011年12月3日,在穴坊镇西富山村举行了富山龙王庙落成典礼暨开光法会。此后,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龙王庙都会举办法事活动。

从莱阳城里岀发驱车去穴坊镇富山, 约一个小时的行程。一路平原伸展,广袤之上纵有丘陵沟壑,也都司空见惯。抵达西富山村西,远远就能看到圆秀的富山及山顶的庙宇建筑群,风光迥然不同。新鲜的景致可驱走一路的审美疲劳,是时候登山眺望一番了。

换一个角度看风景,总会有新鲜发现。至于参观龙王庙,相信每个人看后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

有盘山路可驱车直达山顶,我选择步行,拾阶而上。台阶两侧是塔松林,林间灌木植被茂密。初夏季节,阳光已烈。既非旅游旺季,庙观也办活动,山径少人,倍增几许清幽。

间休憩的山鸡与造访者相互惊扰,鸡突兀地振翅腾空,徒留造访者抚长叹。倒是鸟儿善解人意,把一声脆鸣送至耳畔,抚慰夏日登山的燥热与疲惫。

及至山顶,庙宇建筑群静默眼前比之山脚下的仰望顿显雄伟许多,庄严许多。人至此,是不敢大声喧的,哪怕不是宗教信仰者,面对着观中供奉的神像,也不由得严肃恭谨起来。

从正门进入,迎面墙上书写着“道法自然”几个醒目大字。钟楼鼓楼,檐角翘起,站列大院两侧。依次参观七座大殿,各有不同神仙供奉,求财求福求庇佑,各取所需,以慰心安。

站在山顶,放眼四周。东面不远处是娘娘山,一众山头陈列,娘娘山也是莱阳的道教圣地,与这边的富山龙王庙相互呼应,形成了强大的气场。绕山而过的五龙河清澈明亮,像一条玉带,缠绕着富山。而静卧山角下的的东、西富山村,一座座红色的屋顶,挨挨挤挤地拥在一起,仿佛是这灵山秀水子,静谧安详。

有山风徐来,涤荡心胸,而周遭景致开阔,也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地在心中反复品味“道法自然,天人合—”的先贤智慧。也许是壁题写的大字刻下了印象,也许是周遭的空旷、山间的气场和神殿的庄严激发了思维,人生几多愁苦,几多困扰,竟随风消散而去。

登一座山,拜一座庙,若能对家乡草木多几分怜惜,对山川俊秀增几分热爱,对先贤智慧深几分领悟,便是进去一个凡人,出来一个神仙吧。

(作者:莱阳/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