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停搏,指的是心脏机械功能的停止,即心脏不能够再有效舒缩,为全身提供血液供应。心室停搏,可以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无脉室速引起,也可以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室颤和无脉室速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但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却了解较少。它如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却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晕厥甚至死亡的严重临床后果。
作者:何金山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我们借助一个病例,透过心电图来探寻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造成心室停搏的秘密。
81岁老年男性,既往有冠心病史,现在新诊断了膀胱癌,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术,采取的麻醉方式为全麻,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心脏却出现了问题,在心电监测的过程中,发现了长达7秒的心脏停搏(图1)。7秒的停搏后,患者自行恢复了窦律,血流动力学稳定,整个麻醉过程中,也没有应用会减慢心率的药物。
图1 心电监测发现患者出现了7秒的停搏
术后患者返回监护室,心电监测显示Bp 179/78 mmHg,HR 54 bpm,R 17次/分,SPO₂ 100%,心肺查体和神经系统查体也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再次回顾患者的病史,没有活动耐量减低、胸痛、气短、头晕和晕厥等症状。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患者的停搏?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很显然,为了揭开心脏停搏背后的秘密,首先我们需要拿到患者标准的体表心电图,在体表心电图中,我们发现患者心率偏慢(54次/分),但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RP间期轻度延长(220ms),V1导联qR型,呈类RBBB形态(图2)。
图2 患者体表心电图发现了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左偏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多种异常
看到心电图上这么多的异常,我们自然倾向于将患者心脏停搏归因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再来梳理一下患者存在的心脏传导系统的问题:窦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单纯的文字罗列大家可能没有太多的概念,那么我们来看一张心脏传导系统的示意图(图3),心脏电信号从心房传递到心室的过程中,会经过如下结构:房室结——希氏束——右束支、左束支(分成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
图3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可见房室之间传导包涵了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等结构
而该患者,基础心电图已经存在了右束支和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也就是希氏束以下的三个分支中有两个存在病变。PR间期代表了心房到心室传递的总时间,其超过正常可由房室结的传导延迟导致,也可由希浦系传导延迟导致。
针对该患者,首先,在其右束支和左前分支存在病变的前提下,左后分支存在病变的可能性要比房室结更大,也就是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均存在异常,导致了房室传导时间的延长;另外,我们注意到,患者PR间期为220 ms,仅轻度延长,而房室结的正常传导时间为50-130 ms,希浦系的正常传导时间为35-55 ms,可见相比希浦系,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在其发生异常时,PR间期可延长的更多。而该患者PR间期的轻度延长,也支持其PR间期延长的病变,在希浦系,而不是房室结。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造成患者心室停搏的原因为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且阻滞位点在希氏束以下。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关注患者的阻滞位点呢?因为阻滞位点在房室结时,可出现交界区的逸搏,还算稳定;但阻滞位点在希氏束以下时,只能出现室性逸搏,频率慢且不稳定。该患者在长达7秒的时间内,没有出现交界区逸搏,也没有出现室性逸搏,足见希氏束以下阻滞的危险性。
而对于进一步的治疗,希氏束以下阻滞伴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植入双腔起搏器,既改善心动过缓的症状,更是为了预防心脏停搏导致死亡。
参考文献:
[1] Sameer Prasada, Arvind Nishtala, MPH Nora Goldschlager. Prolonged ventricular asystole: a premature diagnosis? Circulation. 2019; 139: 2798-2801.
[2] Lee S, Wellens HJ, Josephson ME.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eart Rhythm. 2009; 6: 1229-1234.
[3] Shenasa M, Josephson ME, Wit AL.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 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ase 4 conduction block in the His- Purkinje system: a comparison with phase 3 block.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17; 40: 1234-1241.
[4] Rosenbaum MB, Elizari MV, Levi RJ, Nau GJ.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 related to hypopolarization and spontaneous diastolic depolarization. Chest. 1973; 63: 67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