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教唆犯罪了吗?

日光底下无新事。

这段时间,电影《小丑》的火爆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第N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犯罪电影会起到教唆犯罪的作用吗?

看到这,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一部电影吗,能掀起多大的浪?

然而事实往往比你想的更魔幻,美国国防部以及警方都因这部电影的上映而绷紧了神经。

电影上映期间,纽约等地放映《小丑》的影院外都有荷枪实弹的警察驻守。

而美国的各大影院更是几乎一致禁止携带口罩、面具或是在脸上涂油彩的观众进场。

美国各界的“小丑恐慌”,也烧到了影片主创的头上,让他们觉得很冤。

早在《小丑》于威尼斯参赛期间,就有记者直面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小丑》是否会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模仿犯罪,进而引发悲剧?”

当时,杰昆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尖锐问题感到非常不爽,一度愤然离场。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则认为将电影和现实中的暴力联系在一起实在有些荒唐。况且《疾速追杀》系列里的约翰·威克干掉过上百个人,人们照样看得很开心。如今光针对《小丑》,显然是种双标的表现。

《疾速备战》

而人们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近几年来,美国境内发生的小丑模仿(或疑似模仿)犯罪事件不下十几起,有化妆成希斯莱杰版小丑用砍刀砍人的,有用霰弹枪枪杀老板并计划加入ISIS的。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常被人提起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期间的那起影院枪击案。

罪犯&案发现场

这位凶手后来还成了很多人的偶像,他的监狱房间贴满了女粉丝寄来的照片

不过“小丑”引发的模仿犯罪并非个例,大名鼎鼎的《天生杀人狂》也被迫与不少现实犯罪事件联系在一起。

电影上映之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一个观众受到片中情节的鼓动,当晚就绑架了一名58岁的老人,往他的身上捅了近30刀,而且边捅边问:“你看过《天生杀人狂》吗?”

另外,美国德州还有一名14岁的中学生残忍地将一位女同学的头割了下来,然后大摇大摆地来到警察局自首。警察的报告显示,他的犯罪动机是“想像《天生杀人狂》一样出名”

在维基百科上,甚至有着一个叫作“《天生杀人狂》模仿犯”的词条,收录了不下20起由电影引发的犯罪事件。

毋庸置疑,《天生杀人狂》堪称所谓“教唆犯罪电影”中的superstar。但诸如此类的事件还不胜枚举。

美国影星朱迪·福斯特曾因出演《出租车司机》而走红,她让一名叫做约翰·辛克利的人着迷不已。

《出租车司机》的结尾,德尼罗饰演的司机为了引起暗恋对象的注意前去刺杀总统候选人。

而约翰·辛克利也在多年后效仿他的行为,为得到朱迪的青睐而刺杀总统里根,差点要了里根的命。

类似的事国内也有发生过。上世纪90年代,广州有名叫罗树标的人在看过了《香港奇案之雾夜屠夫》后深受启发,开始专挑妓女下手,不光杀人,甚至还会奸尸、割掉尸体的性器官。

两年之内,整整17人死在他手中。

回看《小丑》引发的争议,它就像一把火炬,把以往的这些已经哑火的鞭炮重新点燃。

有人狂欢,有人担忧,几家欢喜几家愁。而这种次元分裂,恐怕还会绵延下去,被你的后辈们无数次重新提起。

关于含有暴力、血腥、犯罪等元素的虚构作品是否会教唆人们犯罪,市面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尤为盛行,对他们而言,电影教唆犯罪无疑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格外容易受到刺激性元素的蛊惑。

不信的话,回想下当年你身边有多少人模仿《古惑仔》,把自己脑补成陈浩南,拉帮结派,找人干架。

若是联系现实事件,又有先前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被抓后,网上竟然出现一群为他应援的粉丝团,着实让人感叹网络时代之魔幻。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有70%的少年犯是受互联网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等严重犯罪的。

著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还曾明确表态:艺术作品中的暴力不能被当做娱乐噱头,它只能是手段而非目的。

当有人出于利益的考虑,刻意美化暴力,为暴力正名时,很难能保证有人不会借此步上模仿犯罪的道路。

就像当年用来美化希特勒和纳粹的《意志的胜利》那样

与此相对,另一派人们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那些一味指责的声音实属有些甩锅的嫌疑。

有时过度用道德指标去考量虚构作品,反而会抹杀掉不少优秀作品。

就像《小丑》的创作初衷,其实是导演希望透过这个角色传达同理心,留给观众对所处世界一个反思的空间。

两位加州大学的教授曾经收集过大量相关资料,结果发现当大批观众涌入电影院去看暴力影片时,现实中的暴力犯罪的发案率就会有所降低。

他们认为,人们看过暴力片后可以发泄掉一些负面情绪,减少犯罪几率。

还有经济学家也用一个名为“魔鬼经济学”的术语对此进行了解释: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不看电影的话可能就会去醺酒,不如让他们待在电影院里爽一会,汇仁肾宝他好我也好。

另外,展示暴力有时也可以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

就拿战争片来说,一个炮弹下去千万人灰飞烟灭,暴力得不能再暴力。

然而绝大多数战争片的初衷都是反战,对于战场残酷暴力的展示,是为了唤醒人们对暴力的恐惧,放下武器,要做爱不要作战。

怕不怕——《血战钢锯岭》

其实,古往今来,不管是监督者还是创作者,一直都在试图调和虚拟暴力和现实暴力之间的关系。

分级制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就已经出现了分级制度的雏形,把堕胎、卖淫、裸体等“不良”元素通通一棒子打死。那时的美国电影受到的制约不比今天中国电影受到的少多少。

后来,随着创作者跟电影协会的不断磨合,分级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尽量同时确保创作自由和观众的承受力。

比如像《小丑》这种存在暴力镜头,意识形态又有点危险的片子,就被划分为17岁以上才能观看的R级。

同时,为了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创作者们也有着几套保命或是避险秘籍。

比如说再叱咤风云、再风光无限的反面角色,都会被安排一个被法律制裁的公正结局,哪怕是教过你无数狠人哲理的刘华强也不例外。

美国探索频道曾经推出过一档《全球重大凶案系列》的纪录片,里面展示了不少模仿电影情节进行犯罪的事件,比如说模仿《沉默的羔羊》、《十二宫杀手》的。

在国内,前先年也有位模仿柯南中情节进行犯罪,导致4死一伤的凶手被逮捕。

那么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规避这种现象的一种方法便是尽可能不要详细地刻画暴力、犯罪过程的细节。毕竟,拍这些片子的目的是为了警示,不是为了教学。

不然你学个小马哥的浪漫式打手枪我看看

2017年湖南警方曾经抓获过一支盗墓团伙。事后问话的时候得知,这帮人都是根据《盗墓笔记》里的情节来学着怎么探墓、怎么下墓。

但他们还愣是开工20天没找到墓洞,并且被村民的狗追着咬。

他们打的盗洞

如果你记性够好,你大概会记得《喜羊羊与灰太狼》从有段遭到禁播的经历。

当时,有两件格外显眼的时间成了它被禁播的导火索,一是“平底锅门”,二是“烤羊门”。

“平底锅门”发生在新疆,一位5岁小孩曾模仿红太狼,操起平底锅见人就打,见东西就砸。用我们那儿老人的话来说,就是看魔怔了,分不清虚拟和现实。

而发生在连云港的“烤羊门”更让人啼笑皆非,一个9岁的小孩模仿灰太狼煮羊,把两个朋友绑在树上用火烤,导致两人严重烧伤。

在那之后,《喜羊羊与灰太狼》过了好一阵子才回归到荧幕上。从那时候开始,片中那些有可能让熊孩子们效仿的“危险情节”都被打上了“请勿模仿”的字样。

尽管对有的人而言,它相当于给从业者的一记耳光。但这起码减少了他们被人泼脏水的几率。

再如国外的一些学龄前的儿童台一般到晚上8点就会停播,因为孩子们差不多都睡了。面向青年或者成年的动画都会在晚间或者午夜才播出,比如在深夜党播放的《银魂》第四季。

未成年黄暴污警告

最后,新闻界有条报道原则,同样适用于电影:案发后不要立即透露凶手名字,让凶手得不到他想要的那种关注,避免凶手被“英雄化”。

回看《小丑》,西方媒体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片子从“反派”的角度进行了思考,让观众情不自禁地期待着他获得最终胜利,勾起了得不到关怀的底层的共鸣。

杰昆·菲尼克斯曾为《小丑》辩解道:“人们会错误解读歌词,也能错误解读书里的段落。所以我不认为,教化观众道德或者是非是电影创作者的责任。”

照我看,我们都该跟《小丑》保持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不是为了远离片中的暴力,而是一段用来解释和思考的距离。

点出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