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在刘蜀政权创建的过程中,闯进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当刘蜀政权兴旺发达时,他就离开了人世,“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他就是法正。史书对他有客观评价,后世对他多有微辞,刘备对他器重有嘉。时至今日,更是有不少人称其才是刘备帐下第一谋士,不死必能一统三国,甚至还可能除掉诸葛亮。
法正原为刘璋部下,法正在刘璋政权时的处境不佳,才华不能显现,这与刘璋的黯弱是分不开的。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璋感到情势不妙,连派三批使者交好曹操,益州别驾张松是第三批,被挡了回来。张松使命无果,于是建议引进刘备来征张鲁、抗曹操,实则别有用心。刘璋信松言而拒忠良黄权、王累等谏议。
因张松与法正友善并知其能力,荐其为使者,往来于刘备与刘璋之间,其才能始得发挥。在和刘备接触交谈中,法正也发现了刘备有雄才大略,认为今后必成大事。建安十六年刘璋再次派遣法正去请刘备来帮助他守益州,于是,法正开始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乘机夺取益州。
夺益州、取汉中、进军中原、兴复汉室本来就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既定方针,因此,刘备采纳了法正的计谋,假意为刘璋攻打张鲁取汉中而出兵益州,真正的目的是取代刘璋,夺取益州。刘备平定益州之后,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地位甚高。
建安二十年,曹操趁刘备初定益州无暇北顾之机,一举灭掉了张鲁,占领了汉中,对刘备集团构成了严重威胁。法正以其敏锐的目光冷静地分析了汉中对于刘备集团的重要性和出兵攻取汉中的可能性,于是进谏刘备。刘备接受了法正的建议,一举斩杀夏侯渊,占进地利,守住险要而不出战。
曹军久攻不下,再加上大军消耗甚重,后勤得不到保障,最终撤军,于是刘备占领了汉中。当曹操听说法正之计时,曾说:“吾固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然后又叹到:“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如果说刘备占领荆州是诸葛亮的功劳,那么,刘备占领西川,攻取汉中,让刘备最终称王称帝,就不得不说法正的贡献了。所以,刘备也非常看重法正,对他的话言听计从。以至于在后来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失荆州,被东吴擒杀。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一心为抱关羽之仇而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不久病逝于白帝城的时候,诸葛亮慨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也;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与曹操在赤壁大败后首先想到郭嘉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刘备面前说一不二的诸葛亮,也承认即使是自己也没有法正在刘备前面有说服力。
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平心而论,法正智谋超群,能力足以比肩诸葛亮及司马懿等大人物,但他的人品却不咋地。
法正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他得势之后,那些曾经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被他用残忍的手段报复。三国志中记载:“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也就是说,法正能力很强,却素质低下,品德不敢恭维。所以说他不死以其的才能必能助刘备一统三国,但是在其成功后也很有可能会除掉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