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灭霸到小丑,观众因为他们“坏”所以“爱”?不是的

2019-11-27     洞察影视

截止发稿当日,DC漫改电影《小丑》的票房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票房超过10亿美元;

而它的制作成本仅为5,500万美元,成本连《黑暗骑士》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性价比”非常高,并且它的口碑也很高!

从上年的《复联3》,到今年的《小丑》,“坏人”角色为主的电影,为什么有时候比“正派”角色为主的电影更受欢迎?

观众是因为他们“坏”所以“爱”吗?

不是的!

“坏人”角色之所以受欢迎,不单纯是因为他们的设定很坏,是与很多因素有关的。

“坏人”能否讨好观众,首先在于导演如何展现他们!

电影的角色,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好,是真正善良的好人也好,

最终观众会不会喜欢他们,主要不在于他们角色的本质,而在于导演和剧组如何向观众展示他们。

同样的角色,做同样的事,如果展示的顺序,角度,侧重点不同,观众对角色的态度都可能不同

“虽然他很重亲情,孝顺父母,但他却吸毒成瘾,瘦骨如柴。”

“虽然他吸毒成瘾,瘦骨如柴,但他却很重亲情,孝顺父母。”

以上两句话,内容完全相同,但读起来却让人有不同的感觉,

先强调他孝顺,再强调吸毒,观众就可能很反感这个人;

先强调他吸毒,但重点强调他很孝顺,观众不一定会喜欢他,但至少不会那么讨厌他,甚至觉得他还行!

这其实是人的“心理”作怪,

在这种心理下,在电影里,同样的角色,做同样的事,只要展示顺序,展示的侧重点不同,观众对角色的感觉可能就会很不同。

《复联3》和《小丑》的导演和剧组可能就是懂得合理展示,引发了观众对灭霸和小丑这些坏角色的狂热

无论灭霸和小丑多么深受部分观众的喜爱,但他们在电影里的角色设定,本质都是“坏人”。

灭霸觉得宇宙的发展要平衡,就必须随机地灭掉宇宙中一半生物。因为自己错误的价值观,就夺取了宇宙中一半生物的生命!

这本质就是一种恐怖主义,而灭霸就是宇宙中最可怕的恐怖分子,本质“坏”得很。

《小丑》里的小丑相比灭霸,也许对社会的危害没那么强,但后期他也是一个危害社会的“坏人”。

他虽然有精神病,但他很多时候,意识是很清醒的,

第一次他杀人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别人对他的欺凌,错手开了第一枪,然后因为恐慌,把其他人杀掉;

后来他杀人,纯粹是一种发泄!杀害母亲,杀害欺凌他的同事,杀害节目主持人,都是对害过他的人的一种发泄,但这些人实际上是罪不至死的。

而且他可能还对无辜的人进行发泄,比如他暗恋的女邻居,根本没有害过他,但电影中可能被小丑杀害了。

但无论是《复联3》,还是《小丑》,它们的侧重点都不在主角所干的“坏事”上

《复联3》的侧重点在于展示灭霸的价值观,展示他的“理想”,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无私的理想主义者,只不过方向错了而已;

《小丑》的侧重点也不是在于展现小丑有多么的可怕,而是在于描述是什么可怕的环境造就了小丑!

在导演和剧组的展示下,最终《复联3》里的灭霸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想歪的理想主义者,《小丑》里的小丑则更像是一个受害者。

都是对社会有危害的“坏人”,但在导演和剧组的展示下,小丑和灭霸看起来都不像是“坏人”,甚至让观众觉得他们有魅力,这是部分观众对他们狂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影的世界是导演和剧组精心构造的,观众容易被带偏!

电影世界和真实世界有许多的不同,比如电影的世界往往由导演和剧组精心布局的,

导演和剧组会根据剧情需要,会只展示某些信息,而不展示某些信息; 会将“情绪多变”的世界,弄成只有几种“情绪”.......................

总之,导演和剧组会想尽办法带偏观众,让观众跟着导演的方向走!

比如部分观众之所以觉得《教父》是“男人的圣经”,主要是导演把《教父》的世界弄成闭环了,那些黑帮“小喽喽”混得有多么不如意,观众看不到,观众只知道麦克斗智斗勇的过程很精彩。

《复联3》世界就被构造成童话,在电影里灭霸想灭掉宇宙中一半的生命,但这件事在电影里看起来,完全就像是做一道减法,完全不显得残忍。

所以尽管灭霸做的事很可怕,但在童话般的世界里,观众觉得这事情并不严重,不觉得他是恶人。

而《小丑》里,世界都因为小丑而变坏了

在《小丑》的世界里,富人,警察都不是好东西,上流社会的人都被彻底地丑化了!

观众只看到上流社会中比好丑恶的一面,完全看不到一点“善”的一面;

甚至连蝙蝠侠的父母都被“黑化”了!

在诺兰的《蝙蝠侠前传》系列里,蝙蝠侠的父母是宁愿自己倾家荡产,都要解救哥谭市的良心贵族;

《蝙蝠侠:侠影之谜》

而在《小丑》里,蝙蝠侠的父母就沦为不懂社会底层疾苦,却假装很懂的资本家!

因此在《小丑》的世界里,小丑就更显得像是受害者,部分观众对他不太讨厌,反而有点喜欢。

电影世界被精心布局过, 也许是小丑和灭霸让观众狂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观众对小丑和灭霸狂热,也可能是因为角色背后电影的定位!

灭霸背后的电影《复联3》,《复联4》,它们的定位是比较大众化的合家欢娱乐电影。

这两部电影的剧情是漏洞百出,不合理的地方多的是,但观众却很喜欢,因为它具有娱乐性。

在这种电影定位下, 观众根本不在乎灭霸的“为人”,不在乎剧情是否合理,更在乎的是灭霸的造型,以及他的噱头。

看完电影后,观众很少讨论剧情的严谨性,更多的是把灭霸说成是“紫薯精”,或者讨论假如自己也能像灭霸那样打响指,会怎样。

电影赋予灭霸的娱乐性才是灭霸疯狂“吸粉”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因为角色的“为人”。

而小丑背后的电影《小丑》,则是一部比较阴沉,揭露社会矛盾的电影。

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一种心理宣泄,给观众找到一种“我之所以混得不好,原来真的是社会不公”的感觉,因此观众很喜欢。

在这样的电影里,小丑在电影里仿佛成为了观众的某种宣泄的代言人,他杀人发泄的时候,让观众有一种爽感,因此尽管小丑很暴力,但观众仍然喜欢这个角色


总的来说,观众之所以对灭霸和小丑这些“坏”角色狂热,并不只是他们“坏”!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洞察影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i-Zw24BMH2_cNUgXK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