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二战已经过去70多年。而二战中德军所使用的虎式重型坦克,在网络上有海量的介绍;也有人说:“虎式成为了坦克军迷心中的图腾”……
关注细节,对文字资料能有些许的补充,是“玻羊车界”意图做到的。纵览全网,与笔者当年得到的资料比较,鲜有人介绍虎式坦克的一个“吉祥车标”。
就如同德国某汽车品牌为车主送“壁虎”标那样。在虎式坦克的初期型号上,会在车体正面的左前,见到一个马蹄铁形状的标志(如上图),而这就是虎式、乃至德军文化传统里的一个幸运标志。
1943年2月,由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面对苏军坦克集群的反扑,该部队仅有的两辆虎式坦克如骑士一般,冲出阵地,距苏军2公里时即开火射击,包括追击战中击毁的坦克,共击毁T-34/76等苏军坦克34辆——而这,就是虎式!
时间追溯到1935年,德国人心目中的重型坦克,还不是后来57吨重的这个大块头,大致与T-34系列体量相当(30吨左右)。然而,苏德战争的爆发,源源不断出现的T-34,以及堪称惊悚的KV-2“马桶头”的顽抗,彻底迟滞了“闪击战”的速度优势。
在苏联《解放》系列电影中,有过希特勒观看完对新式坦克的抗击穿测试,立马要求新式坦克回厂重新加一层装甲的桥段。足见,苏军对德军形成的“T-34恐惧症”,直到虎式坦克的出现才算终结。
虎式坦克车体正面装甲厚102mm,侧面为82mm,炮塔正前方炮盾装甲厚达135~150 mm。有资料介绍,就是“谢尔曼”坦克的正面,也没有虎式的侧装甲厚实可靠。在血雨腥风的1943年,盟军没有多少火炮能从正面击穿虎式坦克的装甲。
如苏军的T34/76,盟军的“谢尔曼”M4坦克,二者的火炮即便是零距离,也无法击穿虎式的正面,侧面也要接近到形同零距离,才有几分成功的希望。
二战后期,苏军对T-34坦克进行了升级,出现了T-34/85,理论上可以在500米距离击穿虎式的正面。而在实战中,200米外击毁的战例很少!就如哈尔科夫战役那样,凭借优良的观瞄设备和无敌的“88炮”,德国坦克手在2公里距离就可以开火了……
虎式坦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88mm炮(Kwk 36 L/56型),后期改进型为Kwk43 L/71,备弹92发;另有两挺MG34机枪。观瞄系统为卡尔·蔡司TFZ 9b 瞄准器。可在1200码的距离,连续5发落在一个16英寸×18英寸的目标上,有3500米以外击毁坦克的记录。
虎式重型坦克的定型命名是PanzerkampfwagenVI Ausf. E(即六号坦克)。该坦克全长8.45米(包括向前的火炮);车身长6.316米;宽3.705米;高3米;战斗重量57吨;乘员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通讯员)。
在这里需要提到的另一个细节,就是虎式坦克为适应铁路运输的需要,有宽窄两种履带。并且车体两侧的外漂翼板、最外侧负重轮,均可根据需要拆掉,到达战场后再行安装。
虎式坦克装备一台迈巴赫HL230P45水冷4冲程V型12汽缸汽油引擎,功率为700马力(12.3马力/吨)。人们对虎式坦克最大的诟病,就来自于这台发动机,多次发生高温自燃问题。所以,虎式坦克也是当年最早运用自动灭火装置,尝试多种灭火设备的一型坦克(主要针对发动机)。
虎式坦克采用扭力杆悬挂系统,其扭力杆的数量,几乎是现代坦克的几倍,因为虎式采用了交错式的负重轮布局。这也造成车底板密密麻麻的全是扭力杆,不能为乘员设置逃生口。
在机动性方面,虎式坦克在铺装硬质地面的速度为40km/h;越野速度20-25km/h/;铺装路面最大行程为100km、越野条件下为60km。
虎式重型坦克,代表了20世纪30-40年代坦克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凭借其厚重的装甲、优良的观瞄设备和德国精湛的制造工艺,成就了一大批击毁敌军坦克超过100辆的王牌,如168辆的奥拓卡利欧斯和波卡基的魏特曼。
而今,与虎式坦克一同流逝的,是老兵和他们心中残酷的战争记忆。而经典的“虎式重型坦克”在淡化了它杀戮机器的身份符号后,成为军迷心中一件独具机械美感的图腾!
(相关参考资料/文献,及图片源于网络,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