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5月22日13时许,“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一日痛失两位国之大者、科研巨匠
科研巨匠虽陨
科学精神永存
国士无双
愿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
送别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逐梦脚步从未停下
始终牵挂成都杂交水稻工作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个春秋。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毕生投身“禾下乘凉梦”
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近二十年,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刷新产量纪录。直到今年(2021年)年初,袁隆平院士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的孜孜追求。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就在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57年的耕耘,诠释了这位人民科学家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青春即是汗水和辛劳。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今天,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位毕生追求解决全人类温饱问题的时代巨匠,就这样留下他的“禾下乘凉梦”,与世界道了别……
袁隆平先生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是1951年与四川成都结下渊源的,他在这里留下了太多记忆和故事,更结识了一批“相当巴适”的朋友。
来川试点
袁老与成都的“科研情缘”
在成都绕城高速和沙西线交汇处,水稻田长势良好,田坎上有人影低身在查看水稻情况。这是2005年,袁隆平亲自来成都指导建设的试验田,占地53亩,晃眼一看跟普通农田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为了选好和培育好这块试验田,袁老和专家们不仅综合考虑土壤、光照、温度、湿度、水源等因素,还计划经过10年精心培育,让试验田达到杂交水稻科研的高标准要求。
2006年,袁来专程来到成都,带着十分喜悦的心情,亲自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分中心”)揭牌。成都分中心也是他专门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气候地理环境“量身”定制的,直接受他领导开展相关科研。
袁隆平为杂交水稻科学园的科技馆题字
“当时有人认为,和长江中下游相比,四川光照先天不足,两系水稻在四川是行不通的。但袁院士认为,只要因地制宜,完全可以选育出适应四川生态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成都分中心相关负责人彭甦说,成都分中心可以说是袁隆平为了在四川选育和推广两系杂交水稻而专门成立的。
“袁老很宝贝这块试验田,经常跟我们联系问情况,他时不时也要飞过来看看才放心。”说起袁隆平与他这片“宝贝田”的感情,成都分中心相关负责人彭甦对这样一幕仍是记忆犹新:袁老不戴草帽也不打伞,顶着烈日,走路像跑一般来到田边,脱下鞋就径直下了田……
再访成都
田间地头健步如飞谈水稻
2012年9月3日,刚过完82岁的生日的袁隆平再次来到四川成都,实地察看成都杂交水稻研发情况。当天上午,一场简短的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刚结束,袁老便赶往天府新区高科农业示范园区,实地察看这里的“超级杂交稻苗头新品种试验”。
谢绝了现场提供的遮阳伞,当天上午袁老在位于双流的试验田中,看着稻田里一排排挂着沉甸甸稻穗的庄稼,他笑得合不拢嘴。
2012年9月3日,成都双流,袁隆平考察杂交水稻。
在“Y两优973”水稻试验田里,袁隆平一眼就看出了该品种的优点:“稻穗压得低,能很好地防倒;稻叶尖且直,能更好地吸收阳光。”袁隆平指出,这种品质的水稻,很适合在我省、云南等西南“低温寡照”地区生长,适合推广。
袁隆平说,成都乃至四川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基础以及目前发展都很好。在他看来,四川的水稻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所以我们将西南地区唯一的一家杂交水稻研发分中心,设在了成都。”袁老说,近年来,四川近九成的杂交水稻良田实现了亩产500公斤,发展潜力很大。他希望四川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本土“超级稻”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从而为我省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做贡献。
袁老的四川情结
爱秀四川话 1951年就与成都结缘
“我普通话不好,在这里我说四川话,大家应该都能听得懂。”2012年9月3日,在成都这场有关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专题学术报告会上,袁隆平幽默的开场白,引来全场一片掌声。
2012年9月3日,成都双流,袁隆平在一场杂交水稻的学术研讨会上,倾听会议发言。
彼时,他在会上说,当前已进入第三期杂交水稻育种期,计划在2015年达到900公斤/亩。“只要技术抓得好,2020年实现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亩,甚至更高亩产的奋斗目标,都是有可能的。水稻是我们国家的人民主食,水稻产量上去了,大家才不会饿肚子。”
会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聊到这次刚过完生日就匆匆赶来成都时,他笑着说,“我和成都有渊源,你们(记者)都没出生时我就经常来。1951年,我还和同学一起到成都来参加游泳比赛。可惜我没有得奖,直接被淘汰了(笑)。但我现在都还在坚持游泳。”
他点赞成都的发展,现在的成都越来越漂亮,今天从这边天府大道过,觉得和北京的长安街一样漂亮。
袁老视频连线
与成都市民“云互动”致谢
2020年8月29日,成都市郫都区城乡融合机会清单(首站)在德源街道“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正式发布。就在这个集科教、旅游为一体的科学园里,90岁的袁隆平先生与大伙儿视频连线,发来云祝福,“我希望将杂交水稻科学园打造成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在视频中,袁老还说,“多年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得到了成都市郫都区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对此我谨表示十分感谢。在推动郫都区乡村振兴‘起好示范,走在前列’的过程中,我希望将杂交水稻科学园打造成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袁院士,一路走好,我们会永远记得您!”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让成都分中心干部群众心情特别沉重。
“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但袁隆平院士还有一个藏于心底的心愿,他希望能建立一个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并能通过该基地向今天的年轻人展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让他们认识农业、热爱农业并投身农业。”郫都区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晓云表示,正是因为院士的第三个梦想,才有了今天位于郫都区东林村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是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区,由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四川泰隆公司三方合作共建而成。“园区”通过建设好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及“袁隆平科普课堂”等场馆,弘扬和传承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创新实干精神,并整合其他国内青少年教育优势资源,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造国内高标准、高质量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研学营地。
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医者仁心
无影灯下70年挑战“癌中之王”
吴孟超出生于19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无影灯下70年挑战“癌中之王”,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回国、学医、参军、入党,吴孟超的一生犹如一曲壮美的乐章,将青春和生命融于祖国的山河,成为我国医疗和科研战线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无影灯。
他伴随我国肝胆外科
“卧薪尝胆、走向世界”
1922年仲夏的一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州闽清县白樟乡的一个小山村里,5岁时随母亲移居马来西亚。1937年,抗战爆发,完成初中学业的吴孟超萌发了回国投身抗战的念头,3年之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肝胆外科专业。
1956年的春天,当时已是第二军医大学主治医师的吴孟超,在被誉为“当代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已经小有名气。裘法祖对他说:“世界医学发展得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还是个薄弱学科,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真有志向的话,可以朝肝脏外科的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和肝脏外科结下了一辈子化不开的缘。
1958年,听到一位外国权威“中国肝外科要达到国际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的断言后,吴孟超当晚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自1976年以来,吴孟超就带领他的学生在上海开展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摸索出肝癌早期诊断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期,吴孟超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研究实验室,为肝胆外科的基础研究积蓄能量。2009年,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了由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他在患者面前
一心赴救,皆如至亲
我国是肝脏肿瘤的多发国家,且确诊多见中晚期、复发率高,肝癌以极高的恶性程度被称为“癌中之王”,每年都要夺取数以万计的生命。除了一颗坚定的爱国心,支撑吴孟超近70年行医道路的,是对病人的一腔热情和无私爱心。
在指导学生的一次手术中,由于动脉上一个止血钳夹得不牢,血液喷射而出,吴孟超的眼镜瞬时被血覆盖。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他凭着经验在第一时间用手指堵住了出血口。年轻的学生因为紧张,缝针时刺在了吴孟超的手指上。吴孟超泰然自若,指挥继续缝针。手术后,吴孟超把学生们叫到一起:“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这是一名医生的基本修养。”在护士拉住吴孟超打免疫针时,他说:“外科医生碰到这种事很正常,不用太紧张。”
一个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的病人看吴孟超的门诊,他拉着病人的手说:“不用急,我给你开张住院证先住下来。”病人离开后,助手不解地问:“吴老,这个病人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太大意义,咱们的病床又紧张,干吗还把他收进来?”“我也知道把他收进来做不了太多,可是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肯定会绝望,说不定会做出傻事来。”吴孟超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大医精诚
他将技术和财富无私奉献
吴孟超拥有无数的荣誉和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无非是三个,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对病人来说是“医生”,一个对他的学生而言是“老师”。
“我的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吴孟超从不害怕学生超过自己,抢了自己的风头。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考制度。“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吴孟超“敢为天下先”,开设了独立的肝胆外科学科;又于1979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半个世纪以来,吴孟超先后培养出的1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吴孟超每年都会接收很多地方医院的进修医生,手术的时候,总让进修医生尽可能地靠近他,并耐心为他们讲解手术的方法、要领和技巧。
在吴孟超兄妹7人中,他的名气最大,而钱最少。吴孟超曾对劝他到国外发展的弟弟说:“我不是为了钱,要想赚钱,在国内也能成富翁。钱是身外之物,只有事业和精神是永存的。”
1996年,吴孟超就将个人积蓄的30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目前基金已发展成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总额已达1500万元。
综合: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微博、锦观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客户端
整理:王彦超
值班编辑:何华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