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所谓因果轮回,或许曾经庆幸的选择会在后来的某一天不经意间跳出来让你幡然醒悟,只是一切都为时已晚。
国子监生徐韶春是个老实人。在他家中,他有两个娇俏的女儿,大女儿取名庆缘,小女儿取名五缘。他的两个女儿都十分漂亮。不过两个女孩的性格却十分不同。庆缘十分的活泼外向,五缘却十分的安静温柔,徐韶春在当地也算是德高望重之人,像巴结想与他交好的人不少。
徐韶春十分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不少人为了奉承他,甚至还将他的两个女儿比作二乔,并且说他将来的女婿一定是德高望重之人。虽是奉承话,但他的两个女儿确实十分的漂亮。
不同于古代一般人家重男轻女,徐韶春宠爱这两个女孩儿,对她们的重视甚至超过了他的儿子。也因为父亲毫无保留的疼爱,大女儿被宠成了一个娇小姐,养成了一身坏毛病。
如果有一点不满意,她就会大哭大闹,会耍脾气。相反,小女儿是一个温柔但主见的女孩。这两姐妹但从处事的态度看,妹妹反倒是更像年长的那个,对于姐姐的蛮横她一直持着包容的态度,将自己的姐姐当做妹妹一样。只要是姐姐喜欢的,她全会让给自己的姐姐,从来不与姐姐争抢。
因而大女儿一直过得顺风顺水,随着年龄增长,她的性格越来越傲慢、眼高于顶。这也让父亲徐韶春十分的头疼。眼见大女儿年龄一年年增长,逐渐到了该婚配的年纪。大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定过一门娃娃亲。亲徐韶春决定将女儿嫁出去。
他选择的是一户谭姓的家庭。谭家家里有有三个儿子,而这家的三儿子和徐韶春的大女儿年纪差不多大。说起来,谭家也是当地的一户大家庭。他将目光放到的谭家三公子身上!其实,徐韶春在在大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把她许配给了谭继洵。
不料,谭继洵的父亲谭学琴后来因为生病不幸病逝了,谭家也在这之后逐渐地没落。谭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家中贫困,并且谭继洵读书也不多、学习也不算突出,看不出会有什么大出息。
不过大女儿倒是听说谭三公子是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古代婚姻都是父母安排,在婚前很多“订婚的男女”其实都没有见过未来配偶的样子。女孩子对于未来的夫家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憧憬。
大女儿也一向不是一个安分的闺阁女孩儿,她十分想要提前知道未来的丈夫是怎样的,于是她便拜托自己的弟弟帮自己了解打听一下谭继洵是个什么样是人,是否像她想的那样是个翩翩君子的形象。然而事实却让她希望破碎了。
回到家后,弟弟回家后告诉她谭继洵是个典型的死板的读书人,和她想象中风流俊俏的公子哥根本不是一个形象!不仅如此,她要嫁的这个谭家三公子十分贫困,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看起来一点都不整洁,大女儿一向娇惯,听了这些哪里会高兴。她越看这门亲事越不满意,于是她打定主意绝对不会嫁给这么一个穷酸书生。
再说谭家。谭家家道中落,现在家里也越来越贫困。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谭继洵的哥哥谭继升便主动担起了养家的重担。谭继升独自外出打工,为家中贴补家用。
哥哥为家里如此辛苦,谭继洵也不想辜负了哥哥的苦心,他读书越来越用功,终于考上了举人。此时谭继洵也到了婚配的年纪,想到弟弟曾经和徐家结下的娃娃亲,哥哥来到徐家商量两家的婚事。
可是,在谭继升走后,徐家大女儿却开始大哭大闹,绝对不肯嫁给这么一个穷酸的书呆子。对于女儿背信弃义的行为,不管徐韶春怎么劝说,大女儿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嫁给谭继洵。徐韶春既生气又无奈,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此时小女儿五缘看着父亲现在每天未了姐姐的婚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小女儿十分的难受。之前说过,小女儿是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姑娘,父亲愁苦,她也跟着难过。
于是,她主动向徐韶春提出她愿意代替姐姐嫁给谭继洵。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女儿也不再闹腾了。徐韶春也松了口气。而谭家也知道大女儿不想嫁,得知小女儿愿意嫁到自家也觉得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时间两家皆大欢喜。
再说小女儿,在嫁给谭继洵之前也没见过未来丈夫,对谭继洵的了解只有在姐姐口中穷酸书生的形象。不过嫁给谭继洵后发现二人居然也算是情趣相投。婚后五缘和丈夫十分的恩爱。
五缘是个贤惠的妻子,丈夫专心读书,她则将谭家打理的井井有条。终于在他的发愤图强下,他后来终于考中了进士,步入了官场生活。此后四十多年,他一步步迁升,终于官职湖北巡抚,妻子五缘也更着他身份越来越显贵。
五缘为谭继洵生了三个孩子,两女一男。而其中的儿子,父亲给他取名为谭嗣同。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后来谭嗣同长大了一些,他既胆识过人且文章武义都极佳,因此便有人称赞他“剑胆琴心”。而谭嗣同也确实不负众望。
而关于自己的成就,谭嗣同将这一切都归结于自己的慈母。他曾说,正是有了母亲悉心的教导才让他能够一步步走到更高的地方。谭嗣同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戊戌变法,而这场变法也让徐五缘诞下的这个儿子此后名扬四海。
至于徐家的大女儿徐庆缘,在摆脱和谭继洵的婚姻后,本以为凭着自己的资本可以嫁给达官贵人,成为一个贵太太,不想命运捉人,她曾经放弃的这段婚姻帮助她的妹妹成为贵夫人,而她自己在退婚后却只嫁给了一个普通人。或许命运早有定数,错过了终究只能错过,再掀不起一丝波澜。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