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 二十四节气简史

2019-11-08   东方出版社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文|胡庆军

这是一首中国人都会背诵的“二十四时节”歌,历史的风吹越了千百年,但这首朗朗上口的节气歌里所表达的一种人文精神却亘古不变。

文 | 胡庆军

我们都知道,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定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歌已陪伴着一代代人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它却渐渐地不被人们需要,可是在我看来,它集诗歌之美、古人之智、文化之韵于一身,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传承,历久弥新。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时间知识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黄河中游农业地区的时序指南,它同时也是中国多民族、多地区的时间坐标,是中国人的自然哲学观念的生动体现,甚至还是海外华人与故乡历史文化发生联系并强化文化认同的文化时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到2天。

中国古人极其敬畏自然,且道法自然,对节气非常重视。“作为世代传承的自然时间观,二十四节气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长期发挥着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季节变迁的特别节令,“二十四节气”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重要时间节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委员会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梳理二十四节气,有助于认清中国文化的理路,对于传承这份遗产有着深远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承载着天文气象、农桑工艺、自然博物、幼学算术、饮馔养生等传统知识和民间智慧的代际传承,同时也是信仰礼仪、诗词歌赋、说唱戏文、时令谚语、民间美术、棋艺书画等文化表达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当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灵感源泉。

在“二十四节气”的滋养中,城市雕塑、建筑装饰、地方戏曲、音乐舞蹈、文学创作、影视作品、儿童绘本,乃至新兴的数字化知识产品和创意设计,让传统知识在当代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从人与自然的合契参同,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十四节气不仅培育了中国人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律的世界观,也塑造了天道均平、兼容并蓄、以和为贵的人生观。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有关。

中国人从来没有事物关系固定的看法,习惯在运动流转中理解世界,理解时间。最寒冷的时期,看到阳气发生所带来的温暖气息,在近似绝望的环境中营造希望的心境。这也是节气带给我们的生活服务价值的特殊体现。对于今天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

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共享食物,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文化认同感。马来西亚华人“二十四节令鼓”的发明,就是他们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作为华人族群的文化标志意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认同的精神价值。

此外,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农事活动与养生方面仍然发挥着持续的生活服务价值,尤其带给人们一种尊重顺应自然的价值观,也非常重要。因为人类最终逃不出自然的时间秩序,违背这些客观规律,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今天人们对自然环境过度利用所带来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灾难等。

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说起来原因很多,比如文字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道路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实行郡县管理等,无疑都是不可缺一的原因。但二十四节气所起的作用却似乎被人们忽视了,正是有了二十四节气这个与宇宙沟通的密码,中国人才能有衣食温饱、族群活动频繁、注意养身健体,进而快乐地生活。这恐怕也是中华文明延续不可缺少的原因。

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祖国传统文化以很高的荣誉与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骄傲也是责任,如何进一步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借助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的契机,全社会需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节气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直接感知与节气相关的知识与文化,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它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

节气不仅与农时、养生相关,也不仅与一般饮食有关,还与许多花花草草,与生活的审美联系在一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二十四节气才不会仅仅是过去留下来的传统遗产,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再生产的文化资产,成为我们生活中天道与人道互相感应的周而复始、循环不绝、永葆生机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尽管如今二十四节气时间已经固定,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是动态的、不断丰富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老百姓结合当时的气候及农业种植条件,与时俱进地将二十四节气本地化。近现代以来,农民也根据气温、降水、物候的变化不断赋予节气新的内涵,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

在广大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深受农民朋友们的认可和喜爱。“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等节气谚语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成为农民安排农事的依据。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动态变化的内涵,它依然可以为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参考。

从现在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节气和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但实际上,常常是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万千气象的体验。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所以,二十四节气要继承和发展,需“本地化”和“现代化”。

历经千百年,二十四节气仍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失,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模糊,感情逐渐淡薄。

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现象,中国人始终尊重它,长期观察它,最终与之“沟通对话”,合理地利用它。二十四节气对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虽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其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可以为现代气象学、农学等所替代,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依旧发挥着作用。至于由它而来的民俗活动方兴未艾,由其延展而来的健体保身更是令人趋之若鹜。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些作用的背后,二十四节气给了我们怎样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数千年的熏陶,中国人都知道,只有按照节气时令才能不误农时,只有按照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规矩才能有饱腹之物。各个节气必须恪守相应的规矩,违规不守矩都会受到惩罚。比如“清明一到,农夫起跳”就是说这个季节还不插秧,今年就要绝产,颗粒无收。又如“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不守立冬起菜的规矩就会有大的损失。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中国人在思想当中牢牢地烙印着守规矩,并由此变成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法令制度约束而成,而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发现观察把握其规律,合理利用而成。不管是中华民族的先人,还是当下之中国人,毫无例外都在骨子里深埋着规矩意识。这种规矩意识是二十四节气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精神财富。

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告诉人们,只要坚守规矩,勤于劳作,就会有饭吃、有衣穿,先人就是用这些经验去把握这个世界,去安排我们的生活,他们既没有忐忑不安,也不是自大、自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有了这种自信,由此产生出勇气、力量和毅力,随处可见,数不胜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种坚持不懈敢于挑战的自信,形成了内在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中华民族去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步。这是二十四节气给予我们的又一巨大精神财富。

中国的传统民俗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每一个节气因地区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作为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气“立春”,如今的天津人多数会吃春饼,炒合菜。古代的天津人,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晒,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这也是如今的天津人讲究在立秋这天吃瓜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标示出一年的气候变化,虽然对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不再是生产方面的指导性知识,但它仍然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

我们人工创造的都市文明,始终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的,人类还是得学习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我们人工改造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想去亲近自然,“二十四节气” 就是值得我们保护到未来的遗产,它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无论对今天还是未来的中国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冬至饺子,夏至面”,也不光是“春养肝,秋养肺”。它有着深刻内涵,并时刻影响着中国人。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不是朝夕之事,深厚文化底蕴造就了伟大的民族。一个有规矩、有自信、充满希望的民族,哪怕多灾多难,但经历磨难之后,必定会迅速崛起,引领潮流,笑傲世界。

当春与秋没了界限,当四时的律令不再明晰,我们便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失去了对文化的那份坚守。我们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如同一首饱满圆润的诗歌,为春雨渲染出迷蒙凄美的江南春景,为芒夏织出明媚的炎炎夏日,为露秋蒙上扑朔迷离的面纱,为冬雪画下纯洁宁静的图景。“二十四节气”如细针密缕,细腻地缝纫着四时的变化,我们这些穿梭于城市车水马龙间的人们,仿佛也能在这一针一线的连缀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仿佛也听到了繁花盛放的热闹,也嗅到了扑鼻而来的芳香。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洗尽铅华,款款而来。它以四时的兴替低吟浅唱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向忙于“城市化”的我们诉说着千年来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诗意栖居的愿景。中华民族之所以耸立于世界之巅而不倒,无所畏惧,其中一点就是靠古时文化的依托。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更需要保护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精神遗产,铭记古人旧时劳动成果,不要让现代科技的洪流冲去我们内心一点一滴的文化基因,而成为现代科技的忠实奴隶。所以二十四节气,它宛若横亘在过去与未来的竖笛传出的余响,传得很远,嘹亮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