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学书舍
人性之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永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论客观的呈现。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就是自己耳朵听到的事情未必是真的,自己亲眼看到的事情才可以相信。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自己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实的。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如果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随意的去评价一个人。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人性是错综复杂的,一个人的经历也是别人所无法想象的。
他所遇见的委屈,他所承担的不被理解,是其他人无法感受的。
所以,不要通过一个人表面的言行,去轻易评价一个人的内在。
任何事情都有错综复杂的因果呈现。
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所体现的状态和反应,是经过事情埋藏的因,所展现出来的果。
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果”,忽略的是那些未曾看见的“因”。
但是这个世界的问题,就是在于很多人总拿自己主观所看到的片面,来评价一件事情的对错,所以这个世上矛盾就出来了。
明朝奇书《菜根谭》之中就说: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我们要求别人的原则,就要像对待没有过错的人一般,来宽恕有过错的人,这样才会使犯错的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自我反省;要求自己的原则,就好像有过失一般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修养品德。
常言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
我们永远无法看清自己的问题,却总是容易察觉别人的错误,正所谓说蛇不知自己有毒,人不知自己心狠。
每个人难免在一件事情上做事有失偏颇,但是其他人却总容易拿这一件事情的错误,来完全的否定他的全部。
当你没有完全了解客观情况时,不要拿自己的主观意见,完全否定一个人的一生,那是对当事人最大的冤枉。
古代朱文公曾说这样一句话:“人与器物不同,如笔止能为笔,不能为砚;剑止能为剑,不能为琴;故其成毁久远有一定不易之数。唯人不然,有朝为暮为舜者,故其吉凶祸福亦随而变,难以一定言。”
廖德明,就是朱文公的得意门生,年轻的时候梦到自己去参见皇上,守门吏卒索取名帖,他从袖里面拿出来一张署名叫“宣教郎廖某”的名帖,然后就醒了。
后来廖德明提升,被任命于为宣教郎,治理福建。
廖德明想起了当年做的梦,害怕自己做官做到宣教郎的时候,就出现灾祸而终止,就不想去赴任。
很多人都劝他,于是他就向自己的老师朱文公请教。
朱文公想了很久就说:“人和器物不同,笔只能当作笔,不能当作砚台去用;而剑只能作为剑,不能当琴去弹。所以不论它的年限有多长,功用是不变的。
只有人不同,也许早上是凶残的盗匪,到了晚上也成了尧舜,所以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会随着时间变化,很难说是固定不变的。
你去治理福建,竭尽心力的为百姓做好事,以前的梦就不必耿耿于怀。”
廖德明接受了朱文公的提点,就去赴任了,后来廖德明官至正郎。
朱文公说:惟人不同,也许早上是凶残的盗匪,晚上也就成了尧舜。
人性是错综复杂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和状态。
郭德纲曾经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哪怕全世界都说他不好,当他对你好的时候,他就是好的人。
所以人的好坏没有定论,而深究人性的复杂面,更无法片面的去评论是非对错。
电影《撞车》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白人巡警瑞恩,希望能够为久病的父亲寻找更好的医疗救助,但是机构负责相关事宜的黑人,却办事拖沓,以至瑞恩的父亲迟迟无法得到适合的医疗救助。
随后瑞恩的内心产生了极其不愉快的情绪,而且稍微有一些种族倾向的瑞恩,在处理交通堵塞的时候,把心中的怨气发泄在黑人夫妇身上。
而这对黑人夫妇是卡麦隆和克里斯汀,克里斯汀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却平白无故的被白人巡警瑞恩借机撒气侮辱,内心非常懊恼和生气。
这件事情也成了克里斯汀心中抹不开的结,那个白人巡警瑞恩也成了她内心的阴影。
但是当电影到最后一幕的时候,克里斯汀却因为意外车祸,被卡在了车内。
眼看着汽车快要爆炸了,所有警察都开始撤离。
但是,就在这紧急关头,就是那一个曾经借机侮辱了她的白人巡警瑞恩,不顾生命危险去解救了她。
当两个人转身逃掉的时候,汽车传来了爆炸声。
克里斯汀从来没有想过,那个曾经欺负自己,让自己内心永远无法释怀的一个“卑鄙小人”,竟然舍命救了自己。
人性,是我们表面无法理解的一个深渊。
一个人可以表现出许多不同的层面,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个人会展现出他自己都无法预料的不同层面。
一代枭雄杜月笙,他从一个小混混进入十里洋场,最后成为了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但是他却做过很多有利于民众的事情:救助灾民,热衷慈善,积极支持抗战。
徐志摩,一个文采斐然的才子,留下了《再别康桥》等许多美丽多情的诗词,但是却狠心辜负了自己的结发妻子。
人生就是一个多面体,在我们无法预知和意料的范围之外,还有我们未曾看到的诸多面。
面对这一切,以宽容的眼光容纳不同的人,放下自己主观的臆想和判断,才是对于人性最好的尊重。
一生保留一份和气,以宽容之心,去面对世间众生。
在《道德经》中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
主观的妄为必定会失败,把持天下把它据为己有,必定会失去。
世间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退,有的嘘暖,有的吹寒,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益,有的疏漏。
万事皆有不同的状态,而圣人的智慧,就是在于采取“无为”的方式去容纳万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比如道在天地间,就如同江海与小河,小河都要汇入江海。
如同大海一般,融汇万千河流,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而人生的伟大,就在于自己的理解和容纳。
要尊重客观角度,对于天地万物有敬畏之心,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偏见而判定事物的对错。
自己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时,不要以主观的思维妄下言论,和妄图左右事物的根本,那样会导致世间的偏颇与不平衡,也是矛盾的起源。
文章由国学书舍原创,品读国学智慧,以古人文化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