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故事》渐行渐远的乡村小店

2019-10-13   耒阳生活圈


父亲曾是村里的“店老板”,也就是改革开放前村里代销店的负责者,改革开放后经营乡村小店的个体户。

那时的农村,每个大队(行政村)的村口都会见到一、两个这样的小店。由于当时商品数量有限,为了免除人们因一点小东西就要到集镇上的跑腿之苦,并保持一种“货物齐全”的口碑来挽留顾客,店子都尽量做到小而全:从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油盐酱醋、烟酒火柴,到逢年过节才用到的糖果饼干、鞭炮香纸,或是生产建设用到的钉子铁丝、农药化肥,每样都购进一些,做到应有尽有。

父亲的小店最早就开在我们家的住房里。把一间长方形房子隔成两半,后面住人,前面一半如《孔乙己》里的咸享酒店一样,用一个曲尺形的木柜把顾客隔开,靠墙再摆两排货架,以供陈列商品,这就是小店的全部。

我家地势较高,顾客从马路上到小店要经过一段大概二十级的石板阶梯,不很方便。过了几年后,大概是1986年,父亲筹钱在阶梯下的马路边建了一个大概三十平方的小平房,把店子搬到了平房里。并发挥奇思妙想,在平房里侧靠山墙的位置开了一个地洞,用一段十余米的阶梯直通我家住房里屋,以便迅速上下。由于这些阶梯在外面看不到,第一次来我家小店叫门买货的人总是会觉得纳闷:刚才还听到老板在外面应声,怎么一下子店门就从里面打开了?仔细一看才明白:原来你家为了开店还挖了条地道!

不得不说,父亲在开店方面是很有优势的。他是村里同龄人中不多的读过初小的人,头脑灵活,心算迅如闪电,连我这个初中三年数学成绩保持班级前三的尖子生也比不过。记忆力很好,交易数据总是在“心里坐”,即使没有记账,即使过了很久,需要时还能一笔一笔的列出来。手脚特飒利,当时没有塑料袋,大部分过称的东西如糖、饼干等都要用牛皮纸进行封包,封包水平的高低是人们衡量商店营业员职业能力的首要指标。父亲凭单手封包,总是完成得又快又好,封出来的包棱角分明、形状丰满,连一粒白砂糖也不会漏。在全区个体户协会组织的竞赛中,父亲凭这一手绝活曾荣获过第一名,至今家里还收藏着相关奖状。又十分耐得住性子,即使只有一分一厘的利润,也精打细算,不厌其烦。




进店买东西的大部分是村里的乡亲邻居。由于父亲一直秉持薄利多销原则,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不短斤少两,进货时也注意挑选,从不进劣货次货,积累了很好的人缘和信誉,不但村里人基本上买东西都在我家,有些过路客熟了以后,在门前经过时也要进店打句招呼,坐下喝杯开水,并顺便带点货回家。过年的时候,村里人往往先到我家买年货包,再携包外出拜年;而村里的亲戚们则多会空手而来,从我家小店买了包后再进村拜年。村里的“老姑爷”们经常开玩笑:我们对“丈老子”都没有对“店老板”这么好,每年的第一个年都是向“店老板”拜的!

被村里人称为“店老板儿子”的我,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很是受到一些小伙伴的羡慕。我们那时的愿望多与“吃”有关,经常有人对我说:你自己家开店还不好?那还不是想吃水果糖就吃水果糖,想吃饼干就吃饼干!要说父亲当时的确没有严管我们姐弟几个的嘴巴,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就放开大吃大嚼。因为我们都深知:开个乡村小店,赚点钱并不容易!

先来说说进货吧!当时并没有摩托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父亲每次进城办货,都要带一副扁担绳索放在圩场熟人家里。通过客班车把货运到圩场,还得用肩膀把货物一担担地挑回家,圩场离我家大概五、六里地,走路也要半个小时,人说“远路无轻担”,何况肩头还压着七八十斤的负担。读初中时,我曾随父亲挑过几次货,每次父亲都让我挑轻一点的担子,但还是压得我呲牙咧齿,肩膀要红肿几天。有段时间,由于坐客班车的人太多,挤车成了家常便饭,别人空手坐车都觉得累赘,但父亲还要分心管着数件甚至十数件货物,生怕被人顺手牵羊或不注意踩坏,操碎了心。甚至有好几次,父亲为了照管货物,不得不冒着掉下来的危险及刺骨的寒风,独坐在客班车顶的货架上,随车颠簸二、三个小时回家。

守店卖货也不是件轻松的事。父亲常常告诫我们:都是乡里乡亲的,如果有人两次来店里都没买到东西,可能就会产生被轻视的想法,也许就不会再来第三次了,这样,店里就会永远少了一个顾客。因此,父亲几乎天天守在店里,有事外出的总会提前安排好我们姐弟守店,即使晚上也随叫随开,不让顾客久等。乡村小店人流量有限,村里人买东西也没有什么规律,经常是你坐了半天,没一个顾客上门;刚上楼去吃饭,就有人来喊门。碰到这种情况,父亲总是马上放下碗筷,下楼去开门,如此反复,有时一顿饭要起身三、四回。特别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总是有粗心的主妇到这时候才发现了少了点什么,于是赶忙叫自家的孩子出门,前来买一包盐、一盒火柴、一刀香纸……。就这样,当村里万家团圆都安心地欣赏春节联欢晚会时,父亲却经常还得跑上跑下,弄得我们全家也静不下心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当时人们普遍找不到什么赚钱门路,凭着父亲的辛勤劳动和精打细算,我家小店的确挣到了一些辛苦钱,成为务农之外的一个可靠收入来源,让我们家的生活在村里保持了中上水平。至少家里餐桌上的肉、鱼几乎没断过,过年时全家都能置办一套新衣服穿,我们姐弟几个读书都是读到无法升学才放弃,没有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按父亲的话说,就是没少了我们的吃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由于经济持续发展,村里人在煤矿上班的工资水涨船高,乡村小店的收入就显得不够看了,有时你在家看一个月店,还不够人家在煤矿里两三天赚到的!

再之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小城镇经济的逐步发达,人们纷纷在集镇上办起了批发市场、小型超市以及分门别类的专卖店铺,与乡村小店相比,货物种类更齐全,人们的选择更多。加上摩托车的逐渐普及,人们去集镇购物已成习惯,开办乡村小店已经不适合再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了。与父亲同时开办乡村小店的同行们,这时候已经半数关门歇业或把生意搬到集镇或城区了,剩下的也都在另找出路。

我多次劝父亲:“既然不挣钱还这么辛苦,干脆不做算了,图个省心!”父亲总是回我:“不做了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剩下的都是些老顾客了,莫弄得人家跑过来却没有东西买!再说,现在进货也方便了,打个电话,集镇上的批发商就会送货上门。”我知道,父亲其实挺看重这个他半生都在操持的小店的,不忍心就这样关闭。另外,他也把顾客进店来买东西当成了一份信任,始终怀着对老顾客们的感恩之心。就这样,在父亲的坚持下,家里的小店又维持了好几年。

2011年,我在耒阳城里买了房子。这时候,因为政府全面整治小煤窑的缘故,家乡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小孩了,店子已经完全没了生意。再加之我需要人帮助带孩子,父亲无奈才把店里本就不多的货物全部清空,与母亲一起进了城。这间父亲开了30多年的小店,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由当初开办他的人亲手关闭了。

现在看来,父亲乡村小店的历程其实也是农村大多数小店共同的宿命。它们应改革开放政策而生,较好的满足了那一时期农村群众对商品供应的不高需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了,于是只能让步于更适合时代特点的集镇批发店、超市以及专卖店,在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今天行走于乡间,已经很难再见到当初曾遍及全市农村的乡村小店了。只要见到一间,我都会感到莫名的亲切。思索回顾父亲的小店,我既有所感伤,也精神振奋,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民生活富裕的有力象征,不以一家一户的意志为转移,就当成我们奔向幸福之路的一段特殊风景和美好回忆吧!

文: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