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一生,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寻求自我的心灵归属

2019-09-30   一往情声

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每个人都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又独自离开这个世界,而我们的一生却是相伴成长的一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陪伴、妻子与丈夫之间的相互陪伴。毫无疑问,陪伴让人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但父母、孩子、爱人都无法与你时刻相伴,也无法陪你走完一生。当我们不得不独自生活的时候,当我们感到孤单的时候,就需要通过自我的调节来寻找心灵的归属。

孩子的心灵归属是自我创造

父母需要陪伴孩子长大,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独立生活。他们幼小的心灵还不足以承受生活的压力,他们浅薄的见识还不足以应对生活的磨难。

但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给他们带来温暖和爱的力量,学会一切好的品德;另一方面在于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学习、模仿、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在行动和思想上的独立。

著名记者柴静曾经采访过一位特殊的国际友人,他就是来自德国的卢安克,他在中国广西支教10年,全身心投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

在《告别卢安克》的专访中提到,卢安克因为妻子要求他回归家庭而不得不离开他支教的地方板烈村,可是他的内心并不愿意这么做。为什么他宁愿一生清贫也不愿离开这个地方呢?

他的答案很简单:孩子们需要一种力量,需要归属感

可为别人创造归属感是十分困难的,这些孩子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上当地的贫困落后,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成长的意义,也不知道长大后将何去何从。卢安克希望通过自己的陪伴能为这些孩子找到心灵归属感,他通过自己特殊的教学与孩子们友好地相处,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创造力量。

当他应妻子的要求他返回城里找到工作后,最终却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继续从事乡村儿童的教育研究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卢安克完全不受名利和物质的诱惑,倾其所有要为孩子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灵归属感,而这一份他一生为之努力的工作也正是他的心灵归属。

爱人的心灵归属是自我认可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过着公司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公司完成工作,回到家里各种娱乐软件玩到不亦乐乎。

我们很难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那些给人带来快乐的软件也只能让人感受到一时的快乐,一旦放下手机却依然觉得空虚迷茫。

实际上,那些看似有趣的东西与我们是不相关的,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说的那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皎洁的月光下有无边的荷塘,有婀娜的杨柳,有鸣叫的蝉和蛙,他享受这触手可及的热闹,可这热闹都是外在的,他无法融入,更不能将其纳为己有。

古人用“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琴瑟之好”这些美好的词语来比喻婚姻,并不是一种教条的观念,而是人们对理想婚姻状态的最高愿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足以感人肺腑,但在漫长的共处时光里,我们习惯了陪伴就忽略了自我。

有一位朋友向我倾诉,说她和丈夫的关系明明很好,彼此都很信任,也很关心对方,可是回到家里他总是一个人玩游戏或者和朋友聊天,想和他说话却总是有一句没一句的,每天只有睡觉的时间是属于彼此的,心里很失落甚至怀疑她的婚姻是否已经出现了危机。

这就是婚姻的现实,很多人把婚姻当成了一种完全的依附,渐渐地就失去了自我。

唐代诗人李冶参透了人情世故,便写下“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的感悟。在婚姻中,两个人既是最亲近的,也是最容易被疏远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独处,需要自我感知、自我放松,只有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找到心灵归属感。

培养心灵归属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玄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去旅行、做菜、看书、乐器、手工、运动等,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会发现你可以过得如此充实和有趣。

有了精神寄托,生活就有了方向,有了更多的选择,心里便不再缺乏安全感,婚姻就不再是唯一的寄托,你也不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彼此相互依靠又相互独立,这才是最容易长久的婚姻关系吧。

老人的心灵归属是重塑生命的意义

当下社会不仅有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因为要应付忙碌的工作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子女独自生活的需要,使得很多老人变得孤单寂寞。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子女就是他们人生的归属,子女一旦远离,他们就觉得生活不再有指望。

杨绛先生曾在百岁之际,写下这样一段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生活是自己的,可是面对日渐衰老的身躯和无欲无求的心境,很多人不免生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

在上个世纪有一位曾轰动世界的老年艺术家,她叫“摩西奶奶”。年轻时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农场工人,除了工作和家务,她的业余生活便是以刺绣为乐,直到76岁,因为关节炎她不得不放弃刺绣,转而开始画画。

因为她的天赋、热爱和努力,终于在她80岁时举办绘画展,名扬世界,她的画受到广受喜爱,她的一生也成为了一个传奇故事。

有一位日本的粉丝曾写信倾诉自己在家人安排的令人讨厌的工作和自己真正热爱却又希望渺茫的工作之间的两难选择,摩西奶奶回复他:做你喜欢的事,上帝会高兴地为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做自己热爱的事,并不是为了成名获利,而是为了给精神世界寻求一处港湾,让自己可以平心静气地享受可贵的生命。不再为子女操劳,不再受困于家庭琐事,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不难发现,有心灵归属感的人更专注、更容易获得幸福,那些能为一件事付出终生努力的人,一定是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了非凡的心灵慰藉。

没有心灵归属的人就像灵魂没有根基,容易受到外源的干扰,一旦没有了外在的依靠,内心也就坍塌了。

有人喜欢静心养性的禅意,有人喜欢热闹喧嚣的市井,各有千秋无需比较,只要能让你卸下疲惫、回归生活的本真,感受生命的纯粹之美,那就是值得追寻的。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