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门既充满智慧又很玄妙的学问。与人相处时,很有可能会一不小心就逾越了某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适度”。
“适度”没有明显的标准和定义,也无需定义,感情一旦量化或者制定出标准那就不能称之为感情了。所以,何为“适度”就需要通过两人相处的默契来达到平衡。
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于有人与你共同分享快乐和痛苦,从而让你的快乐更快乐,或者让你受伤的心灵得以慰藉。
可随着关系越来越亲密,有时候分享的度就难以把握,一旦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对方就会变得不舒服,有一种空间被侵占的感觉,让人难以拒绝却又不能愉快地接受。
如果对他人的想法置若不闻,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结果一定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烦恼,甚至厌恶。
曾经有个性格十分热情活跃的新同事,一开始大家都很乐于和他相处。可相处一段时间后,他的过度热情就变成了严重的“强迫症”。
比如,有为女同事说他的杯子好看,他便让那位女同事也买一个,女同事说“这倒没必要”,于是他便极力地“推销”起来,说他的杯子如何的好,同事依然不为所动,没想到几天后他却自己给这位女同事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杯子,还让她把之前用的杯子扔掉。
这位女同事十分困惑又觉得好笑,她说:“我真是开眼了,竟然还有这样的人。”
很明显,这位性格活跃的同事已经在无意中侵犯了女同事的自主选择权了,让人感到有些不可理喻。
他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甚至认为这个杯子是我送给女同事的,她应该感谢我,可是他没有把握同事相处的分寸感,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没有这样强迫他人的,热情过了头,好心反而办了坏事。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的空间,你的好意很可能成为别人的负担,而拒绝却又被误认为是不识好歹。
每个人都有自己深藏于心的秘密,或者不愿告人的难言之隐,当别人不愿意说时,切勿追问、切勿戳破。
有个朋友向我抱怨,她说公司的同事对她怀孕这件事太过关心了,让她觉得很不烦恼。
我问她到底怎么回事。
她说,因为同事们知道她一直在备孕,所以,只要她到其他部门去办事,就有人问她进展如何了。可她备孕已经快两年了,至今无果,由于某些原因她尚不具备怀孕的条件,所以一直在吃药调理,可是总有好事者一见到她就会问怀上孩子没有。
我说:“他们不知道你的身体状况嘛,可以理解,你随便敷衍一句就行了呗。”
她说:“虽然我已经说了我还在调理,可总有人已经问了无数遍了还不厌其烦,而且每次还不分场合当着众人的面问,我总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有病吧!”
她对我吐槽完,我突然觉得那个老问她进展如何的人好奇心太重了,同时又为这位朋友感到无奈。
我想,这事稍微动点脑子就会知道她备孕两年依然无果一定是身体出了问题,何必再在她的伤口上撒盐呢?
虽然我们都知道那位同事一定是无心之举,可他的确欠缺思考,没有把握好与人相处的度,过度关心反而给别人造成了负担。
其实,我们对于他人的过度关心带来的烦恼都深有体会,比如逢年过节总有亲戚会问你的工资收入,问你是否有对象了,何时结婚,何时生孩子等等,当我们被过度关心时,心里感到厌烦却无法拒绝。
这种过度的关心已经逾越了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界限,便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负担”。
虽然人是群居动物,但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的空间,有时候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十分必要的。
听说过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叫“刺猬法则”:有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严寒而相拥在一起,可是由于他们身上长满了刺,因此会刺痛对方而觉得身体不舒服。于是,两只刺猬便分开,可是这样就无法相互取暖,于是它们又拥抱在一起,经过了许多次的折腾,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令双方都既舒适又温暖的距离。“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国的“心理距离效应”。
与人相处也是一样的,“亲密无间”是把双刃剑,适度的亲密关系会让感情升华,但过度亲密就会适得其反,给人带来困扰和不便。
有时候,人是不希望被打扰的,比如当朋友失落的时候,当在特别宁静的状态下思考的时候,或者与家人团聚的时候等。
不要害怕因为距离的产生而使感情疏远,真正的朋友无需随叫随到,无需时时刻刻的陪伴。
与人相处的舒适度和距离感,需要自己去把握,比如相处久了,你应该了解对方的性格、生活方式、喜好等,从而做出合适的反应。
但是,这种距离并不单是你迁就对方刻意而为之,而是需要同时让自己也觉得舒服,那么该如何处理与朋友之间的距离就自然明了了,这样才能做到“久处不厌”。
任何一段关系,感性层面的相互吸引和理性的关系维护都同样重要。
因为与人相处,是一种关系学问,也是一种教养修为,更是一种缘分。有些人即使很久不联系也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产生距离感,有些关系只是暂时的利益需要或者一时的兴趣相投,经不起考验。
所以,与人相处,最舒服的关系就是最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