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过,人的境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少年的你》在种种原因之下,终得上映。有关“校园霸凌”的叙事概念已不鲜见,而将“校园霸凌”这一概念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进行缝合嫁接的例子,前有《悲伤逆流成河》,而后《少年的你》的出现,已备受瞩目。
后者抛弃了有关青春伤痛记忆的陈词滥调,反观大众所聚焦的社会、教育问题及权力的合理性,以此通过影像化的表述进行叙事的凸显与剥离,带给观众在校园这一有限环境中所产生的暴力之外更为深层次的思索。
导演: 曾国祥
编剧: 林咏琛 / 李媛 / 许伊萌
主演: 周冬雨 / 易烊千玺 / 尹昉 / 黄觉 / 吴越 / ...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9-10-25(中国大陆)
片长: 135分钟
又名: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 Better Days
▊ 好片推介
从《悲伤逆流成河》到《少年的你》,校园霸凌这一暴力行为的出现,都与青少年成长、情感相关联。前者利用青春爱情的无措与成长的挣扎留下悲歌为起点。后者则是将视角放置在高考、复读这一敏感的大环境中,嵌入校园暴力的内核,从而带给观者更为宽泛的视听体验。
《悲伤逆流成河》海报
镜头的雕琢在《少年的你》中凸显得尤为精致。手持摄像机的覆盖与镜头摇晃的触感下,陈念的倔强与挣扎、小北的凌厉都在特写镜头中释放得淋漓尽致。影片利用此种拍摄技巧,将距离拉近,人物放大,解除了观众处于第三者视角上的观感体验,割裂了来自第三方的喟叹,从而更为贴近地跟随故事的起伏流泪与抒怀。
快速的闪回镜头与音响效果的断裂式处理,拉扯影片节奏的同时也将故事中伤害的余温,扩展到极致。或许,你的纸巾是不是不够用了?
影片中表现欺凌与受欺凌、保护与被保护的过程,可看作对于当代教育与社会规范的现实主义书写与质问。《少年的你》将时间设定为高考前夕,在这一特殊时间与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暴力行为的产生便具备指代意义。胡小蝶跳楼自杀后,除陈念以外的学生都在拿着手机拍照片,在微信群聊中用表情包感叹。
若不看魏莱之于胡小蝶、陈念的暴力行径,其他同学这一群体性的漠视、讨论行为,已然构成了伤害本身。就像胡小蝶问陈念:“他们一直都在欺负我,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
暴力产生在个体的行为之上时并不令人寒心,重要的是,其他亲眼所见的人默认暴力,纵容暴力,直至自我变成施暴者或受暴者中的一员,才被迫具备认同感。在小红看来,最为难过的不是陈念被打,也不是小北为了她而奋不顾身,而是一群人穿着同样的衣服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你的生死,我置之不理。
《少年的你》在表现环境特质的处理上十分具备技巧性,聚焦于学校为了高考而设置的醒目横幅,还有压抑氛围外满黑板的题目,同学之间鲜少的交流,疏离的同学情,以及老师面对暴力置之度外的关照,种种细节都在诉说冷漠这把刀,是怎样插进受暴者的胸膛。校园暴力面前是“高考倒计时”与“抓紧时间做题”,而校园、暴力两者之间发生联系的根源,实则为教育的缺失所致。
没有人追问为什么校园霸凌会出现,也没有人讨论校园暴力过后,该怎么办。只有在学习、名次中,淡忘一切。所以在影片中,校领导从未出现解释,没有人对暴力行为的结果进行剖析;所以胡小蝶很快被所有人遗忘,也忘记了为什么陈念被欺负。
新的考试过后,连老师说出的话,都是座位与名次、未来的必然联系。在校园这一小型的社会环境中,群体性冷漠行为的产生,与教育的针对性紧密相关。导演所阐发的有关社会教育与权力对峙的联系,都在影片压抑的氛围内得以彰显。
人物身份的认证与特殊性的存在,同影片中行为机制的产生相互交融。不善言辞的陈念作为应届生,参加了复读班级,且有一位欠债不还的母亲,其身份中便具备班级“边缘人”的认证,而小北被家庭抛弃,从而以“小混混”这一社会边缘人的身份存在。
两者生存的环境虽具备差异性,但在家庭的缺失、缺乏大环境的关照下,才是使两人走在一起,相互庇护的原因所在。影片在描绘两人对话的场景时,鲜少地将两人置于同一画面中,而是利用同一景别、技巧的刻画,将两人共生共存的暧昧与亲密流泻出来。
无论是《七月与安生中》的遗弃与保护,还是《少年的你》中“保护者”身份的存在,曾国祥导演都在利用不同的故事内核,探讨人身份存在的合理性与规范的必要性中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症结。在温情撕裂的边缘,在作为老师的陈念身上,“used to be”失去乐园与“was”的是与非,已然不重要了。
《少年的你》又译为“better days”。一切会更好吗?或许答案就在影片最后,陈念陪伴小女孩行走的那条路上。
“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切不可认为话语要么坚决地屈从权力,要么挺身而出反抗权力。”
谈及保护与被保护,还不如,永远不要去伤害。
-END-
文 | 小红
审核 | 胖小子 编辑 | 茹果
版权归小红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
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