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这所小学“尝鲜”职业体验十多年,终获《中国教育报》点赞

2019-07-24   焦点常州

几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被问起:

长大之后,你想做什么?


除了作文本上那些高大上的理想,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或大或小地迷茫过。


好消息来啦,

江苏出台意见加强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体验走进中小学必修课堂!

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各界热切关注。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今天,

江苏出台《意见》初衷何在?

全省各地开展职业教育体验课程的情况又如何?

其实,虽然《意见》出台不久,

但常州的小学却早早地“尝了鲜”。


今天,

教育君邀你一起走近这所学校......

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一个周六上午,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迎来了一批很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全体200多名六年级学生和陪同他们的老师。

职业学校里的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那么新奇、有趣,宽敞的电子实训室满足了孩子们动手装配无线小车的好奇心;放置了烧杯、酒精灯的化学实验室让孩子们过了一把制作手工皂的瘾;被各种机床占据的车间里,孩子们挥汗如雨,大显身手,亲手制作小铁锤;安静的图书馆里则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女孩子,她们全神贯注制作精美的零钱小包,准备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

这是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携手

为孩子们打造的综合实践课程

——“走进劳动与技术的世界”


这次职业体验课备受好评,

《中国教育报》都来点赞!

“将职业体验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是江苏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认为,这既是各中小学开展劳技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大势所趋,因为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服务于更多的学生乃至全社会。

现在,就让我们来“取取经”

让小学生走进职业学校,

常州市实验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活动

都有哪些经验?

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缘由

这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创新合作模式,

至今已走过了11年的发展历程。

一所小学,

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呢?

(一)学校发展之需

常州市实验小学创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一百多年来,开拓创新是实小人一贯的勇气和使命。2005年,学校提出给孩子们“100种经历”的教育主张,积极寻求社会资源来拓展和丰富孩子们的经历和体验,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书斋外的愉快记忆。



(二)时代发展之需

综合实践活动因其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而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启蒙是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职业倾向的教育活动,是多元人才理念的有效落实,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三)儿童成长之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没有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需要。然而,动手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和个性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一直举办“劳技节”,根据孩子年段特征,举行系鞋带、包书本、削苹果、钉纽扣等生活技能的比赛,但相对来说范围、空间都比较局限。职业认知和启蒙近年来在低幼年龄段十分盛行,但多出于商业化的目的。我们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职业认知和启蒙要脱离简单化、娱乐化的阶段,应该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要对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所接触和了解。这就需要寻求专业的技术支持,需要合适的环境资源和师资力量,而职业学校拥有丰富的经验、专业的人才和完善的设施设备,能够为孩子的职业体验、课程实践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2007年,学校与当时的常州市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达成了合作共识,组织六年级学生走进高职校,开展“走进劳动与技术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多年来,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校本化的课程框架。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确定了研究主题,结合学校办学文化,形成了“不一样的我”课程脉络,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三年级主要以“安全自护”为主题,帮助孩子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四年级主要以“走进家务劳动”为主题,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主动为家庭分担的责任意识;五年级以“漫溯常州”为主题,带领孩子走进西瀛里明城墙、青果巷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渊源,走进学校周边的超市、常州名店“双桂坊”、“大娘水饺”等进行调查采访,在增强社会实践参与能力的同时,培育渗透家国情怀。

(一)课程的模式创新

六年级“走进劳动与技术的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打破以往每周上固定节数的模式,将一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集中使用,为期2天,利用职业学校双休日各类实验实训设备的空闲,职校教师发挥所长,为小学生开设职业和技术类的课程。比如17年的课程活动就有女红制作、计算机维修拆装、创意装饰绘画、航模制作、电子闪烁灯制作、设立模拟网店、模拟企业经营、趣味化学、小锤制作、智能小车安装等15个内容。2天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都会获得一样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者是一个手工发饰,或者是一把金属小锤,或者是一块手工肥皂,或者是一架航模飞机……孩子们对此总是倍加珍惜。学校提出“100种经历”的教育主张,就是希望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和经验,在亲历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技术的魅力、职业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素养、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了坚持、懂得了努力、练就了耐心、学会了合作,体验每一份职业的光荣和自豪,分享实践创造的快乐。

(二)课程的整体设计

首先是课程内容的确定,一开始,是职校有什么我们选什么,现在学校根据孩子的需求来确定课程领域和模块,这样的课程更契合孩子的需求。目前,这门课程共涉及六个领域十五个小项,融合劳动、技术、创造等元素,满足了对孩子们进行技术启蒙的需求。其次是课程对象的确定。起初我们根据性别来分组,男生一般安排金工、木工、维修等项目,女生一般安排编织、绘画等项目。但很快发现这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然后学校开列了“课程菜单”,学生自主选择,选择人数多的课程开设,选择人数少的就让学生调整。虽然这种选课方式受到了大部分孩子的欢迎,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现在是根据需求定课程,基本满足了孩子的学习愿望和个性化的课程需求。

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基础阶段,

是人生重要的启蒙阶段,

是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个性特征、

个人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进行技术与职业启蒙教育很有必要。

那小学阶段应该如何做好此类教育工作呢?

(一)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思考如何提升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走进劳动与技术的世界”课程活动中,学生在主动参与、内容探究、动脑动手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获得了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方式方法的综合、能力的综合。通过活动,学生的方法意识和方法操作的规范性提高了,思维品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着眼于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孩子的职业素养不是靠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提升的,应该有系统设计和整体架构。目前,我校二年级学生也有固定的职业体验活动,和春、秋游相结合,利用一天的时间到体验基地进行初步的职业体验,本学期,二年级学生就到米微儿童职业体验中心进行了有趣的职业体验。要想真正做好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基本的职业意向和职业兴趣,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建立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开展多样而序列化的职业实践活动,将职业体验渗透在各年级的课程中,并辅以相应的评价体系等,才能营造一个职业启蒙教育开展的整体氛围。



(三)着眼于教师的观念转变。帮助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寻求适合其发展的职业之路,是普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学校要真正开展好普职融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学习学科知识是重要的,但孩子的学习经历绝非仅仅发生在校园内、在教材上,学校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认知平台。只有当教师们达成这样的共识,才会真正去思考和探索,也才能真正地把孩子带进劳动与技术的世界。

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

还是小学与职校这样一种“融通”的模式,

对于常州教育人来说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常州教育人将一边进行实践和研究,

一边探索和反思,

积极寻求更适合的实施路径!

来源:常州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