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纸币是在耒阳印刷的,尽管发行的时间较短,发行量很少,但影响较大。当时的湖南省人民银行工作组、郴州地区中心支行和耒阳县支行曾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此进行过调查。
党史征集中得知“劳动券”
湖南省耒阳市是纸圣蔡伦的故乡,其城虽然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耒水河绕城而过直通湘江,京广和107国道穿城而过,是南下入广的必经之地,耒阳市煤炭贮存十分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如此,耒阳也成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湖南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1980年,为了整理出系统的耒阳人民革命斗争史,耒阳市(当时为耒阳县)的有关部门开始安排专人进行党史的征集工作,陈列菊老人就是其中的工作人员。1982年,为便于工作,耒阳市专门成立了党史办,陈列菊出任党史办副主任。在党史收集中,湘南暴动的史料自然作为收集的重点,陈列菊在对一些幸存的参加湘南暴动的同志进行访问时,无意中听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当时的耒阳苏维埃政府曾发行一种货币———劳动券。在谈到劳动券时,许多人都有较深的印象。
农家墙壁内找出文物
对党史有所研究的陈列菊听到这一信息后,感到劳动券的分量,如果是湘南暴动时期发行的劳动券,在中共的历史中,应该是发行较早的货币。找到它,对研究党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得知这一情况后,陈列菊向领导作了汇报,并开始着手寻找留存的实物。
偌大的耒阳,要找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劳动券,犹如大海捞针。陈列菊与同事们在历经一番苦找无着时,决定缩小找寻的范围。瞄准湘南暴动时,工农革命军曾经激战过的地方。
在这些乡村里,陈列菊根据以往收集文物的经验,请当地上了年纪的老百姓广为寻找,而且将重点放在一些老屋中。这样一来,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3年春天,耒阳市大市乡敖山村一位70多岁的刘老汉,在自己家的土砖房二楼墙壁中找到了两张劳动券,两张都是一元的。当这一信息传到党史办时,陈列菊立即赶到大市乡敖山村,经请示有关领导,用10元钱,从刘老汉手中买来了两张劳动券。刘老汉家收藏的劳动券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发黄,而且有些破损,但还是能清楚地看出这是两张一元的劳动券,虽然有些粗糙,设计还是很有特色。劳动券的正面是一圈花纹环绕着,花纹长12厘米、宽7.5厘米,左右上角印有“壹”字,左右下角印有“元”字,两端印有马克思、列宁画像,中间用草书字体印有刘泰、徐鹤、李树一的签名,下面印有“中华苏维埃元年印”。劳动券背面盖有“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之印”,印章直径10厘米,盖印处并用墨笔编有号码。
找出一元币后,陈列菊相信应该还有相应的角币,否则是不便于流通的。因此,耒阳市党史办再次对群众进行发动,寻找其他的剩余纸币。
1983年9月,在耒阳市公平镇茅家坪村一位罗老汉家再次找到两张劳动券。其中一张为一元;另一张是二角的。党史办用6元钱从罗老汉手中征收了这两张劳动券。
二角的劳动券与一元的相比,没多少区别,只是面值数不同而已。
劳动券是中共发行最早的纸币
1985年,耒阳市在经过多年的党史征集后,建成了党史陈列馆。开馆前夕,为了保证文物展出的真实性。这年9月,时任党史办主任的陈列菊和党史办的同志携带了20多件珍贵文物前往北京,到中央党史委(即现中央党史研究室)求教于专家。
在这20多件文物中,4张劳动券也在其中。时任中央党史委副主任的马石江在看这20多件文物时,对4张劳动券特别感兴趣。他在听取陈列菊的汇报后,对陈列菊说,这可能是我党发行最早的纸币,并让陈列菊到革命军事博物馆去验证一下。
在中央党史委胡丹同志的引荐下,陈列菊携带4张劳动券来到了革命军事博物馆。该馆的有关专家经过鉴定后称:有这么早的纸币,这还是第一次发现。于是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同志提出留下一张一元券和二角券给该馆。因为文物真迹不能作展览,陈列菊北上带着的20多件文物必须复制,用复制件展出。军事博物馆的同志于是提出免费为20多件文物进行复制,来换取两张劳动券。
陈列菊见此情景,不便作主,连忙向耒阳市的有关领导进行请示,得到了答复后,将两张劳动券留在了军事博物馆。
据陈列菊称:目前这二张劳动券在该馆的土地革命时期文物展厅中展出。
陈列菊老人从北京回来后,一直忙于党史陈列馆的布展、开馆工作,并未将这件重大新闻向新闻界进行透露。
后来,陈列菊老人因工作需要,1990年又转调耒阳市志办任主任,开始市志的编辑工作。1994年耒阳市志办与党史办合并,组建成耒阳市史志办,他出任史志办主任。直到1999年他退休后,也未向媒体透露出这一新闻。
最近,记者在赴耒阳市采访一个旅游项目的开发时,巧遇登山游历的陈列菊老人。说到耒阳的历史时,他无意中讲起这段历史,才使“藏”了10多年的新闻得以被披露。
耒阳市现存的只有一张一元的劳动券。据陈列菊和伍绍泉称,1986年,另一张一元的劳动券被湖南省人民银行征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