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在高青县唐坊镇李孟德村一块麦田里,一个身穿迷彩服的中年人正在做农情调查。只见他一会儿捏捏泥土一会儿看看小麦叶片,然后在小本上做着记录。“他是我们的农情调查员,负责着三个自然村的农情调查工作。”李孟德村党支部书记何传明说,农调员要将调查到的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相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再由他们根据农情对现下农业生产做出农事安排。
雨水过后,天气转暖。照往年,现在又到春耕备播的忙碌季节。可眼下人们都在宅家抗疫,无法外出参加劳动生产,咋办?“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农时万万耽误不得。”唐坊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兵国说,为了实现抗疫生产两不误,他们专门选定了农调员、召开了春季农业生产会、组建了微信群。将有着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把式”担任农调员,专门召集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开了碰头会,将合作社负责人拉进各村的微信群,供需双方在群里商谈农事、开展业务。
“和店村南边一片麦田叶片发黄,估计得了根腐病,需要喷药。”“我家的30亩桃园需要施肥,谁能干?多少钱?”“我家那片芹菜地要翻耕,一亩得多少钱?”......这是2月23日出现在和家店村微信群里的几则信息。和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刘安度看到信息后及时联系了群里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并对相关的内容做了回复,农机合作社跟发信人谈好价格后将“单”派发给他们的社员群里。正在田里喷洒农药的刘维仁看到“仉家村王光学家有12亩麦田需要喷洒”的信息后回了个“OK”,在干完这单活后又开着喷药车突突突地驶向了仉家村。
“今年发生的疫情倒逼着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农机化。”李兵国解释说,现在农村还大量存在着小农经济,不少中老年人仍习惯于手工耕种。现在抗疫不出村,所有农活只能靠机械完成了。“机械作业也不能没有制约。眼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还对农机作业进行服务监管,一方面协调交通部门印发绿色能行证,一方面监管作业价格,要求他们今春的价格不能高于去年同期。一旦发现抬高价格,就会责令他们退出。”仉家村王师傅家让盈仓专业种植合作社代浇了15亩小麦,只花费了1000来元。盈仓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国庆说,他们也不是“三头六臂”,也有干不了的农活(比如更高效率的无人机喷洒作业),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关系”靠兄弟乡镇的合作社帮忙,同样完成了好几单的喷药任务。
通过线上“约单”化身“月老”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一方面帮助村民在疫情期间解决了耕地难,另一方面通过探索线上“约耕”逐渐建立起了农机高效分配的长效机制。
通讯员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