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主 本文为星主原创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强迫式教育,是一种很糟糕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只能养出两种糟糕的孩子,家长们可别大意了!
那么,什么是强迫式教育呢?
即不尊重孩子感受、意愿,为满足自己某种需求而强势要求、逼迫孩子听话,顺从自己的意愿。
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孩子到小区游乐区,要玩滑滑梯,妈妈担心他把新衣服弄脏,所以就不管孩子又哭又闹,直接把他抱走;孩子不想上辅导班,父母就各种劝说,甚至用爱威胁、摆脸色等,最终孩子在不情不愿中学习;孩子看妈妈辛苦,想帮忙做家务,被妈妈呵斥有时间不如去学习等,这些都是强迫式教育的体现。
强迫式教育,其实是一种偷懒教育。它强行忽视教育过程中心与心的交流,过分看重孩子乖巧、懂事这个表面结果。于是,它显得冰冷、无情和强势,为后续孩子的成长,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强迫式教育下的孩子,要么反叛,要么毫无主见。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中,14岁的泽清说: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确实,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渗透,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往往就是什么样。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就会无理取闹;父母竭嘶底里,孩子自然狂躁反叛。当然,孩子如果从小在这种强迫式教育中被伤害惯了,并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他就会对命令、强迫等伤害方式有了依赖,他会因此失去灵气,变成一个毫无主见的孩子,事事需听从他人的安排、无法自主自立。
举两个例子。在《小别离》中,妈妈逼朵朵学习,干涉她交朋友,偷看她的日记……因为妈妈这种强迫式教育,朵朵从温顺乖巧的性格变得反叛,她离家出走,与妈妈争吵,那个样子,何尝不是妈妈呈现出来的样子?
河南省罗山县朱堂乡的杨锁,从小父母事事包办,强势地不让他干农活、家务活,于是他形成了对父母无比依赖的性格。后来,他父母相继离世后,他因为无法独立生活、自主求生,结果活活饿死家中。
强迫式教育,带来的只会是教育悲剧。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也难以感受成长中的快乐和自由。
有效沟通是强迫式教育的解药。
强迫式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无效沟通,即父母永远在说,孩子却没有表达的机会。家庭教育中语言、情感无法形成双向流动,就会变成一片死湖,最终彼此淡薄,造成亲子伤害。
比如,孩子高考失利,父母明明为此担心孩子的未来,想了解孩子接下来的计划,并帮助其一起进行。可是话到了嘴边,却全成了指责和唠叨——“你要是考得好一点,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你怎么就发挥失常了呢?太没用了”。而孩子接受了父母责骂、羞辱的信息,内心本就愧疚、难受的情绪加倍发酵,于是选择了自残和自杀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谈到:亲子教育中要做到有效沟通,需要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
而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则需要具备同理心和换位思考两项能力。
同理心,即自身的感受其实也是孩子的感受。当面对高考失利,父母失望、焦虑、不甘,其实孩子也是这种情绪感受。有了这种认知,就会尊重孩子和自己的情绪,才会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表达,而不是自私地把自身的感受向孩子发泄,导致孩子要承受双倍的压力。
换位思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他所想。当面对高考失利,如果是你,你肯定不希望被责怪,而希望被安慰和重新注入希望。所以,如果有这种认知,就会理解孩子当下的需求,从而对孩子采取更温和且精准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任由情绪操控去指责。
总之,同理心可以教会尊重;换位思考可以教会理解。而掌握了这两种能力,会让彼此的交流和互动变成有效沟通。有效沟通则会让所谓强迫式教育瓦解,让亲子之间多了份懂得和亲密。
只有放下强迫式教育,才能让教育有温度。
尽管强迫式教育充满诱惑,它可以快速看到孩子乖巧、懂事、听话这个结果,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教育弊大于利。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它带来的更多是冷漠、绝情和无能。
如果父母们不希望最终教育出一个反叛无情的孩子,教育出一个毫无主见、无法自立的孩子,那么,请终止强迫式教育吧!
把单向的无效沟通,变成双向的有效沟通。把强势的教育变成温暖的教育。
当孩子穿着新衣服想要玩滑滑梯时,做好清洗衣服的准备,然后大方地让孩子觅得那一刻的幸福,他会因为童年里多了份快乐记忆而感恩。当孩子拒绝去上辅导班时,请听听他内心的声音,他会因为这份尊重和理解做出合适的选择;当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时,别担心他做不好,也别担心他因此耽误学习,我们要给予他们表达感谢和爱的机会……
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让我们收获一份健康的亲子关系;孩子才能真正在快乐中成长;也才能活成一个情感细腻、内心丰满、为人处世有温度的人。
————————
作者简介:我是星主,专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以及中小学教育等,如果有困惑,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