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笔下的“妈妈”是集细心、温柔、耐心于一身的女神,对自己的孩子爱可以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来形容。
生活中的“妈妈”有点不一样,当你放假回家第一天,你会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爱,当你放假回家三天后,你会感受到来自她无风无雨漠视,当你放假回家7天以上,等待着你的是暴风骤雨般的训斥、唠叨和白眼。
这个烟火气十足”妈妈“是最常见的,虽然如此,我们仍然爱她。
【如此的妈妈】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妈妈:
6月7日,有网友爆料称西安一女子路边随手扔垃圾,被路过小女孩捡起来后感觉尊严受辱,便用自行车几次三番猛撞小女孩,并怒扇女孩数个耳光。
视频中女子与小女孩是母女关系,该女子对这孩子有这样怒发冲冠的行为,是因为小女孩在学校犯了错误,母亲便对她进行打骂体罚。
有网友表示,在外面尚且如此,女孩在家里遭遇的暴力只怕会更严重和频繁吧。
【惩罚】
扇耳光、拿自行车撞击,这是来自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惩罚”。
看过这个新闻,我不禁沉思了,这样的状态在大多数家庭中都出现过吧,或许有扇耳光,或许没有拿自行车撞击,但是可能换成了笤帚、衣架、随手脱下来的鞋......
【听妈妈的话】
我们能说这个打孩子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我觉得不是。
她肯定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她的爱并不是大家说的“无私的爱”,她需要孩子付出点“代价,这个代价是——必须听妈妈的话。
听妈妈的话,在学校别惹事。
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听妈妈的话,不要再看动画片了,去把作业写了。
听妈妈的话,少吃肉,多吃菜。
听妈妈的话,过马路要左右看看有没有车。
听妈妈的话,以后周六都去学舞蹈。
听妈妈的,你就是个好宝宝;不听妈妈的,妈妈就伤心、难过、生气、发怒给你看,有时候就会出现上述例子中那个妈妈的“可怕”行为。
【情绪容器】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那么是不是说,父母应当是孩子的情绪容器。
那么,你能在孩子恐慌、悲伤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柔的怀抱吗?
还是在孩子哭闹时,大声吓止,“再哭一声,晚饭就不要吃了!”
那么,你能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耐心帮忙分析原因并给他鼓励吗?
还是会讽刺、鄙视、威胁他,“考成这样你怎么还有脸吃饭,下次再考成这样就不用了回家来了!”
父母爱孩子,但是事实上,父母好像随时都在找借口“合理化”打压或者疏远孩子,如此隐形的攻击,无时无刻不刺激着孩子敏感的心灵。
不仅如此,有时候父母会把自己在外部的焦虑,连同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一起转换为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
现在的常态似乎是,孩子成了父母的情绪容器。
【回报】
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隔阂就是“学习”和“成绩”,当父母把大部分的关注、资源、生活照顾都给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
有人问孩子:你为什么读书?
孩子大答案很让人意想不到,“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
当孩子学习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变成了一件需要必须要做的“回报”他人的事情,不可悲吗?
你觉得自己爱孩子,并且的确全力付出;但孩子从感受上却觉得是交换和压迫。
【失去自己】
很多人为了孩子弄丢了自己,在孩子身上投注了太多的目光和心血,已导致自己不再是自己,而孩子也不再单纯的是自己孩子。
所以,为人子女也好,为人父母也罢,自己的角色首先必须是自己。
我们首先需要照顾到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进而孩子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样坦诚的亲子关系不是更舒服一些吗?
有人说,不把孩子放在首位,这是自私。
不是的,我们每个人的格局都是有限的,不是我们不配为人父母,这只是一个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罢了。
【中教数据库·零版面费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