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庞大的“狗药抗癌”患者群体浮出水面,他们孤注一掷期待奇迹。美国狗药抗癌第一人的故事是真的吗?此药为何不能进入临床试验?
文/记者 刘辛味 编辑 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俗称为“狗药”的芬苯达唑(fenbendazole)近来火了。这种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治疗动物的多种寄生虫感染的有效药物,被一些生还希望渺茫的晚期癌症患者视为“救命仙丹”。
电商平台上售卖的美国芬苯达唑及被包装成的抗癌套餐。 (图片来源:“重案组37号“微信公众号 )
据《新京报》微信公众号“重案组37号”8月7日发布的《兽药抗癌:难辨疗效的求生路》一文报道,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癌症重症患者群怀着孤注一掷、碰运气的心态尝试“兽药抗癌”——“国内试药人数超过五千人,圈子还在扩张,”并交流服药经历和效果,“他们承认自己的茫然,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也期待一个更科学的指引。”
(图片来源:“重案组37号“微信公众号 )
然而,引发专业医生忧虑的是:这款药的治癌效果并没有大量人群临床试用(研究)确切结论和依据;但怀着期待奇迹出现的心态,与死神争分夺秒赛跑的患者们,却可能很难有耐心去等待慢了一些的“科学证明“。
肿瘤消失了
“吃‘狗药’两个月肿瘤就消失”,这一言之凿凿的说法最初源于被称为“乔老爷”的美国人Joe Tippens,他是俄克拉荷马州一名成功的商人。
2016年8月,在准备去瑞士担任一家私募基金公司合伙人的前两天,他被查出了小细胞肺癌。他立刻把检查报告发送到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这里是全美排名第一的专科医院,前往这里准备接受治疗。
Joe的心态积极地应对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和头部预防性放疗(超过一半的小细胞肺癌病人会出现脑转移)。由于治疗他体重减轻了近一半(从222磅变成了115磅),他还乐观地觉得自己的BMI指数终于正常了。
可病情没有那么乐观。
2017年1月,在一次定期检查后,Joe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放疗和化疗让他的左肺恢复了一些,医生都认为他之前拳头大的肿瘤能获得如此效果已经不易。但这在坏消息面前没有什么意义,Joe经过了全身PET-CT扫描后,发现了癌症多个器官转移,胃、肝脏、胰腺、膀胱、骨骼,几十个肿瘤——他最终得到的结果是1%的生存率,或者说平均预期寿命为3个月。
尽管如此,Joe的医生还是安排了他参加一款新药的临床试验(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患者才往往有这样的机会)。如果试验药物有效,Joe的生命还能延长一些,最好的情况是一年。Joe欣然接受。
正如所有病入膏肓的人一样,Joe也开始寻找除了主流医疗之外的治疗方法。他在自己常讨论体育的网站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如果你或者认识的人患有癌症,请联系我。”这个消息的作者是当地的一名兽医。
兽医告诉Joe,科学家偶然发现一种给狗和其他动物驱虫的药物PanacurC(芬苯达唑)似乎可以抑制小鼠身上的癌症。而这位科学家本身也患有四期脑癌,也被告知只剩三个月了。死马当活马医,尝试了这种兽药,六周后肿瘤就消失了。
Joe服用的狗药(来源:网络)
Joe决定试试,同时服用试验新药,狗药和其他药物(姜黄素、大麻二酚和大剂量维生素E,都是Joe自己查到可能有效的东西)。此前保险公司为他支付了120万美元的医疗费,而一盒“狗药“仅5美元。
如今的Joe Tippens,旁边是他的孙子,他本以为自己见不到他了。(来源:mycancerstory.rocks)
三个月后,再一次的PET检查显示癌症消失了。又过了三个月继续复查,仍显示同样的结果。
2017年1月和2017年5月,乔的PET扫描结果有显著差异(图片来源 ABC 5)
在医生来看,他是所有参与新药试验中唯一“异常”的人——被治愈了,其他患者有些只延长了几个月,有些甚至恶化。这时Joe才告诉医生他服用了给狗用的驱虫药,医生也感觉非常神奇。
再接下来的两次复查中,Joe都显示了健康的状态——整整一年,MD安德森癌症中心直接让他出院了。Joe建立了一个网站写下了他的故事,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网站上最后一条更新是6月27日,他仍活着,持续更新相关信息。他收集了数十个治疗有效的案例。但同时,他也写了免责声明,“我不是医生,也不是科学家。不开处方药,也不推荐任何药物和补充剂。我只是写下自己独特的故事。”
其实在Joe的新闻发出后,就有对于他的故事是否真实的质疑。因为最初报道的是英国知名小报《每日邮报》,这里经常会发出一些猎奇的新闻。但美国电视台KOCO进行对Joe进行了专访,并找到俄克拉荷马州医学研究基金会(OMRF,独立的非营利性高水平医学研究组织)主席Stephen Prescott点评,可以证实事件是真实的,但Joe的肿瘤为何消失仍是个未解之谜。
Joe Tippens接受KOCO采访(来源:koco.com)
实验上的支持
那么,”狗药”芬苯达唑真的能治愈癌症吗?目前仍未有临床研究支持该药能治疗癌症,目前有的一些支持或反对证据均是动物试验。
四川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石川撰文表示,“芬苯达唑很早就被发现有干扰微管形成的作用(类似化疗药长春新碱),近期也有研究报道它可以抑制细胞的糖摄取。”由于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摄取旺盛,而微管的形成和解聚是细胞分裂、肿瘤生长的重要环节,因此他认为这两者可能是支持该药能治疗肿瘤的关键原因。
早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就意外发现了芬苯达唑联合维生素可以抑制小鼠的淋巴瘤生长,实验使用的是患有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小鼠,在它们身上可以接种人类癌细胞,由于免疫缺陷肿瘤生长会非常明显便于试验。
SCID小鼠用来试验(来源:ELK1 is up-regulated by androgen in bladder cancer cells and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
这些小鼠就像只能生活在隔离室的免疫缺陷儿童一样,需要精细饲养,食物也是灭菌后的,并加入一些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其中就有芬苯达唑,还为了补充营养还额外加入了过量的维生素。然而因实验疏忽,小鼠吃了不合格的饲料——正是维生素过高的那些。结果发现,这些小鼠没有长出明显的肿瘤,它们也成了不合格的小鼠本来要被淘汰。但研究者似乎觉得他们可能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新方法,继续试验找出抑制肿瘤的原因而开始进行对照试验。最终发现,饲料中同时含有维生素和芬苯达唑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受到了明显抑制,而单独使用芬苯达唑还加速了肿瘤生长。
芬苯达唑化学式,主要针对肠道寄生虫(来源:wiki)
之后,还有少数研究证实芬苯达唑联合维生素E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并发现更基本的抗癌原理,也有研究表明其本身就对淋巴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有效果。
尤其是在2018年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上的论文,研究人员引用了之前发现的潜在抗肿瘤机制,包括抑制微管功能,抑制蛋白酶体活性等跟肿瘤生长有关系的内容,还发现了能阻断癌细胞糖摄取的机制(减少GLUT-4转运蛋白),这也是被认为是“饿死癌细胞”的主要原因。
由此该论文得出结论“结合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芬苯达唑能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并且可以被评价为一种潜在的治疗药物”。到了2019年,有更多的文献显示出了与芬苯达唑同类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能影响肿瘤细胞生长,显示了这类化合物的潜在价值。
临床上的怀疑
众所周知,实验上的成功距离真正实现临床试验成果,再成为药物有很长的距离,这一距离上的波折也是造成一款新药夭折的最大原因,倒在临床试验的新药不胜枚举。而且,人吃兽药本来是不可取的,即使不把它当成兽药,摆在患者面前的也是一个未经过临床试验的新药,有很大风险。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张晓东教授在接受搜狐健康时采访表示,任何一款抗癌药的上市必须经过动物实验,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1-3期研究等多方面的试验来充分了解药物安全性、有效剂量、疗效等。她很直白地说,“不是老百姓想吃什么药就能吃什么药,想吃多少吃多少,这样太冒险了”。
张晓东还认为,目前了解的芬苯达唑的抗癌机制与目前的化疗药机制并没有太大区别,而且从说明书上看仍有不少副作用,不建议患者莽撞地去应用。目前治疗小细胞肺癌的常规疗法仍是化疗和放疗,并且效果显著。
实际上,仅从逻辑上也提出疑问,不能说明Joe是被芬苯达唑治愈的。Joe在服用他自己开发的兽药混合疗法时,同时在接受新药试验并对医生隐瞒了情况。因此无法确定在他身上的神奇效果到底是哪种成分起的作用。正如张石川医生所言:“得出任何结论都有可能会犯‘幸存者偏差’的逻辑错误,治疗失败的病例你并不知道,也许十倍百倍于成功的病例”。
Joe在自己的网站上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服药内容和剂量,被很多人模仿学习。在我国患者自发组织的群内也有相当多的人士尝试。每当有病人好转都给予了其他患者信心,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安慰剂的力量。
在主流医学看来,替代疗法的作用主要是安慰剂作用,这种强大的力量可以治愈一些疾病。当患者看到了希望,即便冒着很大的风险也愿意尝试,但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私自服用药物有很大风险。
科学带来的希望仍在
在Joe的叙述中,能看出他的医生没有完全否定芬苯达唑的作用。但是为什么这样的药物没有早点进入临床试验?其实在Joe向医生坦白时就问了这个问题,医生很诚实地回答,“可能因为钱……这些药物都没有专利,没人会愿意再用上亿美元投到癌症研究,然后第二天就被争相仿制。”
尽管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OMRF)主席、生物医学专家Stephen M. Prescott在最初的采访中表达了怀疑,OMRF还是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咨询。他在今年5月撰文表示,他和那些病人一样,不希望Joe的神奇故事结束,医生们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肿瘤消失了。
OMRF主席,生物医学专家Stephen M. Prescott(来源:oklahoman.com)
“通过与查看他的医疗记录和与之联系过的人记录,我们可能会获取更多的信息。如果这些内容能显示共性,就可能会成为某家制药公司,或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临床试验所必要的火花。”他承诺,OMRF将迈出第一步,与那些患者联系查看他们的病历。
而在我国,目前可能仍会有更多的试“狗药“群体,恐怕相关的数据并不能用于临床研究,医生也不会建议这些人继续尝试。患者的急切需要和科学验证的缓慢过程,永远都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