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风
《上海堡垒》8月9日上映首日排片占比高达33.5%,力压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7个百分点,首映日票房7600万,豆瓣开画4.2分,不到5个小时下降到3.7分,口碑崩盘导致次日票房下滑超七成。截至发稿,票房1.16亿,豆瓣评分3.2分。
猫眼数据
豆瓣评分
网友称,“《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元年的大门,《上海堡垒》不仅关闭了大门,关的时候还夹了脑袋,然后把门焊得死死的。”还有很多网友认为“该影片披着科幻战争大片的外衣,本质还是谈恋爱的言情剧。但是科幻和爱情部分表现得都不够令人信服,剧情生硬,台词尴尬,毫无逻辑,男主演技平淡,流于表面……”
通常一部影片被吐槽很正常,但像《上海堡垒》这样口碑全面崩盘,甚至被冠上了“烂片”名号的,在小编的印象里,也只有豆瓣2.2分《逐梦演艺圈》可与之一战。并且《上海堡垒》的制作团队并非无名之辈,从导演开始的主创团队也都打造过不错的作品,加上号称3.6亿的投资,怎样看似乎都不应该落得这样一个口碑票房双扑的局面。
但是有人认为电影扑街在预料之中,甚至将此失意的结果都归因于流量明星身上。鹿晗作为主演又是流量明星,首当其冲成了这部电影的“背锅侠”,成了网友发泄不满和吐槽的口子。
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上海堡垒》的扑街也带来了特殊意义,它似乎预示着流量明星的粉丝电影时代宣告结束。
由于流量明星们的粉丝善于打榜做数据,营造流量虚假繁荣的景象,“忽悠”了不少制片方,以为好看的数据代表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导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没有表演经验的流量参演,质量低下,口碑崩盘的电影。这种电影被默认为粉丝电影。粉丝往往会选择包场、锁场等方式在上映期间造成观影人数多的假象,以获得院线更多的排片。
人民日报批某鲜肉粉丝影院“锁场”行为
国内较早的粉丝电影可以追溯到2011年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而真正将粉丝经济发挥到极致的,当属郭敬明执导的2013年到2015年上映的《小时代》四部曲,巨大的红利空间让投资商们趋之若鹜,制作了如《栀子花开》,《爵迹》,《盗墓笔记》,《怦然星动》,《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等等电影。粉丝电影升级成“大IP+流量明星”或“流量明星+蹭热门题材”的模式。
《小时代》海报
这些刷新着口碑底线的电影,网友称之为圈钱烂片,观众叫苦连天,只有粉圈自嗨,为小哥哥小姐姐们冲锋陷阵只为爱豆的名字摆在前面的第一番位,可以说“天下苦流量鲜肉久矣”。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观众理性的回归和艺术审美的提升,粉丝电影的生存空间愈发狭小。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粉丝电影的扑街,就是很好的证明。
市场需要洗牌,行业良性发展变革势在必行。观众积怨越深,反弹也就越大,此时出现了诸如像《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票房口碑双赢的佳品,观众便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报复式观影,怀有巨大的热情和自豪,国产电影票房迎来了巨大的膨胀时代。但是,这时候《上海堡垒》出现了。
它以号称六年磨一剑的中国科幻电影,捆绑《流浪地球》宣传营销姿势出现了。
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高,若是没有这些高调的宣传噱头,或许它只会悄无声息的扑,不至于口碑全崩被嘲得从导演到编剧发声道歉;如果没有鹿晗的参与,或许只会引发观众网友对这个“科幻不够,强行爱情”的电影的理智讨论,不至于被骂圈钱洗钱。
被《流浪地球》激起的科幻热情被《上海堡垒》一盆冷水浇得透心凉,群情激怒之下,近些年被明星主演圈钱的烂片的愤懑,便被电影中留着爱豆长发的军人江洋所点燃。
观众骂的是江洋该不该留长发吗?不,骂的是鹿晗饰演的江洋为什么要留长发。某种意义上,鹿晗是流量鲜肉的代表,是粉丝电影的一个微型景观。积怨已深的观众会对他们有更严格的审视,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这也是粉丝电影种下的因。
这两年,“演员天价片酬”“叔圈101”等越来越被大家挂在嘴边,当流量失灵,不少电影制作人意识到质量才是王道,用心出品,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做更好的作品,这样的螺旋上升发展的市场才是正常的。
就像徐峥说的“好演员的春天到了”,这是观众用自身行动争取过来的权益,我们有权利享受好的视听盛宴而不必无可选择忍受折磨,病态的影视市场渐渐趋于正常,给优秀作品成长发展的土壤越来越多。制片商不得不正视这样的局面,因为唯有提高质量,才是王道。希望那些老戏骨们不必再给流量生花作配抬轿,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打造优秀的作品,回馈观众和市场。
观众能接受能记住的只是“作品”,而非流量,那些无作品加身的流量明星势必会被抛弃,在流量面前,观众既感性,也理智。流量明星的出路,只有提升自己,进行“转型”,这是鹿晗,乃至整个偶像文化产业需要面临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