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抑郁症,25岁进精神病院终痊愈:治愈心病的,永远都是爱

2019-08-11   万象小书社

在共同的命运面前,人们会发自内心地自发凝聚起来。正是因为大家都是脆弱的,所以彼此心照不宣地互相扶持着,这种感情不掺杂一店私欲和个人情感。

照片中的女孩看起来漂亮可爱,笑容甜美,典型治愈系的长相,是那种可以靠颜值吃饭的女孩子。即使不是,也好像会被全世界疼爱一样。可是谁能知道她身上的故事呢?

01.生日前夕,被父母“骗”进精神病院

2018年1月6日这一天,是左灯的生日。

像往年一样,有很多朋友,甚至有一些是千里迢迢跑来给她过生日的人,大家一起唱歌,分吃蛋糕,每个人都祝她生日快乐。

可她心里却想着:我真的好想去死啊……

她并没有说谎,就在几天前,也就是元旦当天,左灯趁父母不在家时,吞了很多抗抑郁的药物,试图自杀。

不知过了多久,母亲推门喊道:“女儿,吃饭啦……”

左灯嘴里含糊不清地应着:“对不起……我要走了。”

母亲看着散落一地的药盒,赶紧扶起她,哭喊着:“你怎么能干这种傻事!你让妈妈怎么活啊……”

慌乱间,她赶紧找邻居送女儿去了医院,一边电话通知丈夫。

被120送进医院后,左灯立马被插上了洗胃的管子。

母亲终于承受不住,跌坐在医院大厅里崩溃地大哭起来;父亲为了早点见到女儿,一路连闯了好几次红灯。看到女儿没事后,父亲眼里充满了泪花,说话也无比温柔起来,甚至带着明显的颤抖。

可是这一刻,这些都无法触动左灯的心,她想的是,希望所有人都走开,包括父母。

看着女儿这样糟糕的状态,父亲当即做了一个决定。

在被抢救过来的第二天,父亲以带左灯去“配药”为由,和医生里应外合,将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几天后,在这里,她迎来了自己的25岁。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左灯的病情不断发作:尖叫、崩溃、昏厥。母亲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女儿是被“恶鬼”附了身,自己瞒着家人去寺里烧香拜佛,祈求女儿早日平安。

父亲则克制了很多。每当女儿问,“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人,偏偏我得了这个病?”

他就会用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对女儿解释,“得这病的又不是你一个人。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你没看到吗?今年冬天的精神病人都‘爆仓’了,各地的精神病院都在扩建,你一点都不孤独。”

左灯一边佩服父亲如此冷静;一边又厌恨父亲的冷静。

后来她才知道,父亲这份冷静的背后,其实藏着惊涛骇浪。

决定将女儿送进精神病院那晚,父亲一夜没合眼。

那段时间,父亲每天都像行走在刀尖上一般,生不如死,却又为了鼓励女儿乐观,日日为她读一些网上看到的搞笑段子,强颜欢笑。

“精神病院”,每个人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产生不好的印象。骂一个的时候,说他是神经病;说一个人行为不正常的时候,就说他来自精神病院。

所以父母对外一直讳莫如深,当别人问起时,就用“在旅游”三个字搪塞过去。

这里确实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

有坐一天一动不动的人,有走廊里突然脱掉鞋子狂奔的人,有突然放声唱歌的人……

跟左灯关系不错的是病区里的一个弟弟,除了在吃药和做早操这些时间外,他们会聚在一起打牌。

有一次,一个狂躁症的阿姨不停地问弟弟,“你的梦想是什么?”

弟弟回答,“活着”。

谁知道,牌局刚一结束,伴随着一声尖叫,弟弟便倒地不起,口吐白沫,四肢抽搐。

父亲见状,一把将弟弟抱到床上,口中大喊道,“快叫护士”。然后迅速地往弟弟嘴里塞了一把牌。以免弟弟咬伤舌头。

左灯看着弟弟心电图的起伏波动,心里一遍遍想着他刚刚回答“活着”时的眼神,是那么的坚定与果敢。

活着,是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却是他们这些人,拼了死命捍卫的梦想。


02.校园暴力和原生家庭下,谁都躲不过的“情绪感冒”

抑郁最折磨人的,有一点就是,不自控地思考“意义”这个东西。

活着,有什么意义?

工作,有什么意义?

吃饭,有什么意义?

当一个人连吃饭都觉得艰难的时候,他可能真的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1993年,左灯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企业职工。左灯是父母“老来得子”。

左灯还有一个哥哥,但她从小就知道,哥哥是抱养来的。

因为父母婚后,母亲长期没有怀孕迹象,百般尝试后,他们听说有“抱子得子”的说法,这才领养了哥哥。巧的是,第二年,便有了左灯。

按理说,左灯才应该是父母围着转的那一个。可是偏偏哥哥经常生病,父母自然就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哥哥身上。

从小看多了父母愁容的左灯,自然希望变得优秀些。这样父母才能注意到她,以她为骄傲。

所以,不自觉地,左灯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接纳和认可他。

但也正是这点,让左灯遭遇了校园暴力,她渐渐变得敏感、自卑,内心充斥着不安全感。她回家告诉父母,得到的却是“这都是孩子间的玩闹”“你要多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原因”的回复。

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时候的左灯,就已经被抑郁盯上。这种情绪上感冒正在吞噬着这个女孩,只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考前三个月的时候,各种奇奇怪怪的症状在左灯身上浮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脑子里总是重复响起一段音乐……左灯依然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最严重的的时候,是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河边有个妈妈抱着婴儿。一想到这个婴儿今后也会遭遇考试、排名,左灯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把他们推进河里去。

就在那一瞬间,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她疯狂地跑回家,对着父亲哭喊到,“爸爸,我要是考不上一本怎么办?那我就不活了。”

父亲依然是那副克制、理性的样子,他安慰女儿,“你读书太累了,休息一下,让你妈给你做点好吃的。”

左灯只能是欲哭无泪,越是狂躁,越是觉得是自己心理素质太差的问题。越是自我怀疑,现实就越不能如自己所愿。

没能考上一本的左灯,就此一蹶不振,她的“优秀”梦彻底断了,父母以她为荣的梦也断了。

后来在病房里,左灯问父亲,“你……是不是……很后悔……生了我”?问完瞬间泣不成声。

父亲显然愣住了,女儿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随即正面坚定地回答了女儿的问题,“不后悔!20年来,你从来没让家人担心过。你得这个病,是因为你太乖巧了。我是老来得女,你是爸妈的掌上明珠,可能我平时不太会说话,但你对整个家庭的重要性,还需要我多说吗?

你是我的一条命,也是你妈的一条命。小时候,爸爸带你骑自行车时出了车祸,那次事故,在你眼眶上留下了一个疤。每次想起,我都恨不得打死我自己!你要啥有个三长两短,我和你妈都没法活下去了……”

左灯这才意识到,父爱如山,原来父亲的那些沉默里,藏着这么深沉的爱。

“我不需要你功成名就,不需要你出类拔萃。你什么都不用做,你就做我的女儿。”父亲拼命地抑制住泪水,终于将对女儿的爱,宣之于口。

那些积攒了二十几年的误解,在这一刻,终于瓦解了。

因为这场大病,做父母的,好像也跟女儿一起,经历了一场抽筋剥骨的蜕变。

母亲也开始试着和女儿敞开心扉,聊一些以往说过的心里话。家里的饭桌,也从曾经的相对无言,到现在父亲努力调节气氛。

甚至,他们还学会了说“抱歉”。

“以前的很多事情,是我们做得不太好,现在想想,有可能是造成你抑郁的重要原因。那些无心之过,你别太放在心上,经历了这件事,你教会了我们如何当父母。我和你妈都希望你健康快乐。”

听了父亲的话,左灯眼眶湿润。

03.38天,15万字,《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人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左灯短短的25年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抑郁中度过的。非常不快乐。

在确诊的那一天,左灯忽然有些释然。原来自己的这些行为是因为生病了啊。

也因为这场大病,让她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彻底消除。以往那些猜忌和缺爱,都就此说开。

父亲不厌其烦地坐在并床边上,对女儿说“我们很爱你”“我们不能失去你”“你是我们这辈子的牵挂”……说着两人都觉得非常肉麻,不好意思起来。

但父亲依然红着脸,笨拙地说给女儿听。他就是要让女儿知道,他们真的很爱很爱她。

“要平安地活着。”这一次,左灯对自己说。

38天后,左灯出院。她把自己的这次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记录下了从自己得抑郁到在医院接受治疗,最终治愈的这段经历。

很多人看过之后都说,非常羡慕她有这样好的父母。

左灯看到之后只是笑笑。今年5月份,她在宁波书城做新书分享时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人们的人生遭遇一样,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家庭是症结,是桎梏,也是守护,是归宿。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美,每个家庭也有每个家庭的痛。我们浸润期间,只要做到爱就好了。

缺爱,是造就很多问题的根源;同样,爱,可以治愈一切。

左灯说,非常希望看到这本书的人,都在健健康康的情况下。

也许,是因为,只有健康的时候,才能不在她的遭遇里,再痛一次。毕竟,如人饮水,这本书能不能给同样患病的人们带去治愈效果,不一定。所以希望大家能在她的故事里,看到一个抑郁症患者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活着,是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却是抑郁症患者拼命捍卫的梦想。”她在这本书的书封上,如是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