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安部统计:2018年全国共发生涉及孩子伤亡的交通事故2万余起,造成2200多名孩子死亡,相当于每天有6名孩子在路上死亡。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和家长们粗心大意脱不了关系。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以为这样就是安全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并不能避免悲剧发生。
01过马路不能牵孩子的手
对于未成年人的交通安全,父母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为牵着孩子的手就万无一失了,但事实上这样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之前一场交通事故中,一个妈妈牵着孩子的手,准备过马路,可孩子不知为何,突然轻易挣脱,冲向马路,瞬间被疾驰的皮卡车撞倒。
为什么明明抓住了孩子的手还会这样?原来孩子手掌小容易挣脱,手心又容易出汗,而且冬天很多家长会涂护手霜,手滑不容易牵住孩子。所以,这里要提醒大家,家长带孩子过马路的正确姿势并不是牵着手,而应该是抓着孩子手腕,因为抓紧孩子的手腕,就算孩子遇到分心的事物也不容易挣脱。
交通安全除了过马路抓孩子手腕,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02如何教孩子交通安全知识呢?
交通安全教育越早越好
经常有家长问起,该在孩子多大的时进行安全教育呢?其实对孩子来说,安全教育多早都不为过。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说:“仅仅在几百万年前,哺乳动物的大脑才学会了这项新技能:在危险发生之前确定危险的时间和位置。”但这个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来源于我们的经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交通安全经验需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言传身教。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而不是自己不守交通规则,还催促孩子快点走,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榜样。
告诉孩子避开驾驶盲区
驾驶盲区,一直都是不被我们重视的“潜在杀手”。9月20日,湖北一个母亲带着2岁女儿在小区车库等待老公。等待过程中妈妈蹲下哄孩子,这位妈妈蹲着的地方,刚好就是来往车辆的视线死角,一辆SUV车在转弯过程中直接朝母女俩碾了过去,最后妈妈肋骨骨裂、孩子抢救无效死亡。
虽然事故裁定结果是司机因为在停车场转弯车速过快、未仔细路况观察负全责,但大家还是十分惋惜,如果这位妈妈安全意识更强一些,注意到直接蹲下来逗孩子,会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司机不容易察觉的驾驶盲区,也许这场事故就可以避免。
根据大数据统计,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三个汽车盲区:车头正前方、车前侧靠近大灯的位置、车后方。因为儿童体积小,在玩耍时多蹲在地面,加上车辆的视线盲区,这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率。
普通私家轿车,倒车区域无法观察到身高不足一米的儿童;拐弯区域也看不到身高不足0.7米的儿童,而且车体越大、盲区越大。大货车在转弯的过程中,司机会有一个视线死角,如果此时有人、车在旁边,很容易发生车祸,被后车轮碾压致死。
只要多花5分钟了解一下驾驶盲区、在汽车通行的地方多保存一分警惕、遇到车辆多保持一点距离,孩子们和我们自己的安全都将更有保障。安全无小事,真正能庇护我们、庇护孩子的,只是多留那么一点点心。
不在马路中间停留
据统计,在未成年人交通事故致死案件中,5-9岁的孩子比例最高。这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以为自己能做好很多事,但实际上他们的视觉感官发育尚未完善,在过马路时,并不能准确估算出汽车的时速和距离。
因此,当家长知道孩子上下学的路上需要过马路时,就应该尽量接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一定要培养孩子足够的安全意识。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能蹲在马路系鞋带、和朋友在马路中间打闹、在车流中快速跑动等,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
03车上安全也不容忽视
短途慢速时,不用安全座椅
有数据表明:目前儿童乘车安全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安全座椅,能降低婴儿死亡率达70%,降低4至7岁儿童死亡率达59%。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觉得短途出行开慢点,抱在怀里就可以了,毕竟很多宝宝都不爱坐安全座椅,哄骗的这点工夫都快到目的地了。
美国儿科学会曾指出,最致命的车祸往往发生在离家8公里、时速40公里以内。即使慢速行驶,紧急刹车的时候,孩子的冲击力是自身体重的数十倍!这种情况下,力气再大的成人都无法抱住孩子。
未按照儿童体重、年龄等选择安全座椅
不同年龄、身高、体重的孩子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安全座椅,大方向上,安全座椅分为三类:前向安全座椅、后向安全座椅和加高座椅。美国道路安全部(NHTSA)针对这三大产品给出的适用年龄如下图,这也间接说明8岁以下的儿童都不适合用安全带。
穿羽绒服坐安全座椅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相信冬天很多家长都会把穿着羽绒服的宝宝直接放进安全座椅,系上安全带,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其实不然。美国广播公司NBC,曾经报道过一次触目惊心的安全座椅碰撞测试。
这组实验是在时速30英里(约48公里)的速度下进行的,结果可以看出,发生碰撞时,身穿羽绒服的假人娃娃直接从安全座椅中“飞”了出来。而对照组穿贴身衣物的假人娃娃,则只是轻微震了一下,安全座椅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一件羽绒服为什么会如此危险?原来,羽绒服是蓬松状的,里面有很多空气填充。当发生碰撞时,厚实的衣服在强大的碰撞力量下,被压缩得急速变形。原来的填充空间瞬间释放出来,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带就会突然变松。
也就是说,发生碰撞的时候,羽绒服被“放气”,安全带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大,无法再起到约束作用。加上羽绒服光滑的面料特性,以及强烈的惯性,孩子很可能从羽绒服中滑脱出来并被甩出去,产生致命危害。除了羽绒服,其他较为蓬松或者光滑面料的防寒服、棉衣也同理,都不可以在安全座椅上穿。
最后,把这首由深圳交警发布的交通安全儿歌送给大家,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解释给孩子听。
平安出行第一条,交通安全要记牢;
路口要看信号灯,红灯停止绿灯行。
路口来往车辆多,追逐打闹会闯祸;
隔离护栏不翻爬,发生事故受伤害。
出行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靠右走;
过街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地下道。
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
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
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
头手不能伸窗外,扶紧把手莫忘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V2Adm8BMH2_cNUgGm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