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体重偏低,是生长发育迟缓吗?对照这5点,你就知道了

2020-06-11     崔玉涛育学园

原标题:身高体重偏低,是生长发育迟缓吗?对照这5点,你就知道了

今天的小小崔,给大家先看一张图哦!

看后感觉如何?

按大家自己的评判,觉得小小崔的表现是比较正常呢?还是感觉不怎么样?又或者是超标准发挥?

好,下面揭晓科学的测评结果。

和你的判断一致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小编并没说小小崔的确切月龄,所以这道题是个坑!

正确答案是“ 应该根据所处月龄来看发育表现。”(我知道我有点欠了。)

之所以要做这么招人烦的事儿,是源于家长普遍对发育存在天然焦虑感,以至于忽略了宝宝所处的年纪,而仅仅对某一个点纠结不放。最近的典型例子就是,小小崔的父母在测评前,一直在担心他的发育有问题。(想不到吧。)

因为小小崔学爬的时候,两条腿有时会颤颤悠悠,看起来一副不受控制,很不稳定的样子,再加上户外活动时,难免遇见几个“别人家的孩子”(你懂的)。虽然不至于恐慌,但那丝小焦虑始终挥之不去。

直到做完了生长发育测评,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多虑了,这才放下了心。

01 生长发育测评是什么

其实对于成长发育测评,小编以前也没有接触过,并不太了解,所以特地去请教了育学园教育的教研总监彭勤露老师。

她用通俗的方法解释了一下(说太专业了怕小编听不懂)

“简单来说,就是把宝宝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与同月龄的大数据对比,再结合个体特点综合分析的过程。”

“当然家长毕竟不是医学或教育专家,没办法做过于复杂专业的分析,所以就需要建立一套系统,把高难度的事情变简单。”

“通过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家长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给出答案,再由系统来负责进行分析,最终给出一个参考结论。”

02 判断宝宝的成长发育,简单粗暴可不行

的确,在现实中,家长还真是没法客观分析自己的宝宝。这不,连小小崔也没能躲过来自爸妈的放大镜。

小编也和小小崔的父母一样,总担心自己的宝宝在发育上掉队,特别希望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

可发育却偏偏是件极有个性的事儿,虽然在大数据统计上,有一定的规律,但却没办法严丝合缝的扣到每个宝宝身上,你会发现自己得到的永远是一个仅供参考的区间。

所以家长们更多时间,是在疑虑中不停的寻找参照物:比如邻居家的孩子啊,某本书上的数据啊,老人的经验啊等等,试图从中寻找或验证自己的判断。

结果呢,越验证,越担忧,越对比,越焦虑。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极端,就是怎么看自己的宝宝都是完美无缺,即使有明显的问题,也依然认为无伤大雅,长长就好了。结果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

面对这些情况时, 成长发育测评就显出它的优势了。

03 怎么看待生长发育测评的结果

成长发育测评能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太有吸引力了。小编也想得个近水楼台的月亮,给二宝测试一下。

“当然可以呀,育学园APP里就有免费的生长发育测评,谁都可以用。”

尴尬,这么好的事情,居然不知道。作为行动派,小编马上当着彭勤露老师的面体验了一下。一番操作后,成果如下:

呃,差距摆在眼前,老母亲的焦虑症发作,幸好救命稻草就在对面。

“这是不是说明我家宝宝有问题了?咋办?”

“先别急,你也看到了,宝宝有较慢的方面,也有优秀的方面,这是很正常的。没谁规定每个宝宝都必须时时刻刻全面发展啊,所以结论也只是‘暂时缓慢’而已。”

“成长发育测评并不是一次就给宝宝定性了,而是客观反映宝宝当前的状态。如果某一方面得分略低,只是表示这一方面宝宝目前不擅长,家长多关注一下就好。”

“只有连续几个月,宝宝都出现同一个方面的落后,才提示需要注意他的发育是否存在问题。”

“哦,这样啊!”小编悬着的心慢慢落地。“也就是说,下个月我再测一次,如果这次落后的项目赶上来了,那就表示没啥问题,对吗?

“是的,就和绘制宝宝的生长曲线一样,都需要在一个相对长一点的时间里定期测试,这样结论才最客观,最有参考价值。因为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节奏,所以我们推荐最好每个月都测一次。”

“如果某一次的测评结果中,其中一项落后的有点多,也可以多观察一下,是不是大人没给宝宝机会练造成的,日常可以多引导这方面的练习。”

“育学园教育也有一些定制化的家庭亲子游戏方案,通过这些与宝宝发育水平相匹配的游戏,可以帮助宝宝提升略有不足的地方。”

04生长发育测评怎么做才最准确

答题的时候,小编感觉里面涉及的方面特别多,有的平时还真没怎么注意过,这些问题都是必须要关注的么?

彭勤露老师告诉我,测评里的问题可不是一拍脑袋,随随便便想出来的。而是结合了国际通行划分标准,从 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社会适应认知五个方面,精心设计的问题。

同时利用育学园已有的800万儿童成长发育真实数据作为基础,对测评的算法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这样可以使得测评结果,能更精准匹配宝宝的发育水平。

“所以,如果你发现很多问题答不上来,说明你对宝宝的了解可能还不太够。那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去关注他。这样做出来的测评结果才能更准确,也更有参考价值。”

彭勤露老师还提醒我们,如果某一次的测评结果,你觉得和实际差距情况较大,可以重新再测一次。重测时,在需要宝宝配合的项目中,多给宝宝一些时间,毕竟宝宝的情绪、状态都会影响他的配合度,并最终影响测评结果。

那么今天的小小崔成长记就先到这里,关于如何判断宝宝成长发育的话题,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欢迎来评论区聊一聊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NsDrHIBfGB4SiUwNH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