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写一部致敬黄河的大书——记青年作家扶小风徒步走黄河120天

2019-10-31   掌上扶风

 3年前,宝鸡扶风籍80后青年作家扶小风以20万字的文化散文集《湋川笔记》回报桑梓;3年后,他寻着梦想再次出发!这一次,他要沿黄河徒步行走,完成一部真实反映黄河两岸历史变迁的人文地理著作。今年6月28日,扶小风从东营黄河入海口出发,逆流而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壮举。4个月过去了,他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请让我们跟着这位勇敢的乡党的脚步,听他讲120天中与母亲河朝夕相处的感动记忆——

用脚写一部致敬黄河的大书

——记青年作家扶小风徒步走黄河120天

宝鸡日报记者 王卉

(本文刊于宝鸡日报2019年10月30日第六版)



黄河全长5400多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的省区为青、甘、川、宁、内蒙古、晋、陕、豫、鲁,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它西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东于山东垦利入渤海,在祖国的山川之间,重重地写出一个大大的“几”字。

生命的远行书写理想

扶小风本名李宇飞,是一名建筑工程师,业余创作以散文随笔见长,近几年作品见于《湖南文学》《延河》《青海湖》等期刊,著有长篇小说《左年》、散文集《湋川笔记》。他的第一部作品《湋川笔记》出版后连获陕西省第四届柳青文学奖优秀散文集奖和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扶小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宝鸡市职工作协会员,是一位有潜力、有实力的青年作家。



在青岛工作生活近20年的扶小风经常出差,每到一处,他都会以作家的敏感去感受当地的历史人文。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记忆中,黄河成为“出镜率”最高的关键词。黄河口镇、宁海乡、清河镇、张秋镇、花园口、会盟镇、荣河镇、壶口镇、秦东镇……他只要到黄河边的某一个城市,都会特意到黄河岸边去看看,哪怕只是在大堤上站上几分钟,对他来说,那都是一种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的喜悦与幸福。

扶小风有意识地查阅起关于黄河的书,黄河五次大改道的脉络在他心里日渐清晰。黄河贯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如此厚重、如此古老、如此辉煌、如此磅礴,让他心潮澎湃、心怀敬畏。他被隐藏在民间和志史中鲜为人知的人与事吸引着,他被写下《黄河漂流日记》的王力雄以及“黄河漂流探险队”的无畏精神和英勇事迹激励着。他发现有限的学术文献和水文资料已不能满足自己的探求,作为一名青年作家,他有责任从文学角度完成对黄河的书写!

“我要从黄河口走到黄河源头,我要创作一本关于黄河的人文地理书。”扶小风决定去寻找母亲河隐藏在岁月中的历史遗迹,这不是青年人一时的头脑发热。近3年的准备,他为自己制定好了路线图,这本40多页的《沿黄河行走路线图》里,密密匝匝记录了整个行程的路线、里程,沿途经过的遗址、景区、古迹、村庄名称、住宿地点等。他有计划地进行着体能锻炼和学习户外知识,从最初每天行走5公里,到负重20公斤轻松完成30公里,掌握了相关的户外知识和技能后,他知道自己可以出发了。

坚定的初心不惧艰难



长途跋涉的未知,让亲朋好友为扶小风担心,而他却说这是自己享受快乐的开始。他记起少年时,每年随母亲走亲戚至外公家,从青龙庙步行至绛帐镇,往返20公里。他一路上从不曾感觉到累,那幸福快乐的脚步是他童年的印记、无比欢愉的印记。如同童年时走亲戚一般,扶小风的步伐缓慢而从容,感恩且欢愉。

选择6月底出发,是因为黄河全程5464公里的河道,估算步行得超过6000公里,越接近源头海拔越高、难度越大,其中途经达日县到玛多县的一段无人区,秋季那里会有野狼出没,所以,他必须赶在明年夏季结束前到达青海省曲麻莱县麻多乡的黄河源头。自出发以来,13个地市、33个县区、84个乡镇……路上的意外情况不计其数。“过中条山那天晚上,萤火虫在眼前拉起一道道幽幽长线,我从来没听过那么多的猫头鹰在叫,咕咕咕地不停……”回忆起途中见闻,扶小风说得轻松而有诗意,他没有告诉家人,那天的大雨从早到晚就没停过,山里的草一人多高,没有路,也没遇到一个人,直到天黑他也没找到落脚的地方;手机电量也没剩多少,山里没信号,他一步也不敢停,坚持着往前走,终于远远地望见一孔有着亮光的窑洞,再一看表,刚过9点。不敢想象,如果那户以放羊为生的人家早一点熄了油灯,扶小风穿着浑身湿透的衣服,要怎样在大雨中熬过一夜。

我们知道,在城市平坦的大路上走,与穿行在户外的山路是不同的,何况每天30公里路途中,那些从未遇到过的山间小路、羊道、挂壁道……扶小风的双脚在出发后不久就磨出了水泡,家人的担心每次都被他轻描淡写地搪塞过去。他要走向盼望许久的清澈美丽的三江源头,去寻找内心那个最纯真的梦想。“再不手术,恐怕你就再没机会走完!”看着医生严肃的表情,扶小风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知道三伏天的伤口会感染,可他仅用一个月,就已经走了800公里,走完了1855年的黄河新河道。他知道出脓的伤口已经开始变黑,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他不想放弃,可也没了退路,只好含泪回到青岛进行了手术。20天后,他又回到“跌倒”的地方,继续前行。那颗心更加坚定,激情满怀。

轻盈的脚步走向远方

扶小风的日记本不仅是他的历险记,还记录着他满满的感动。扶小风记下了那天中午又热又累,村口的大杨树用浓密的树荫挡住阵阵热浪,他在树下美美地睡着了。醒来时,对面院子的老奶奶送来一盘已经削了皮的西瓜,老人家笑盈盈地说:“你过路的吧,这个西瓜给你吃。”鲜红的西瓜饱满多汁,扶小风一口也不敢浪费,全部吃进了肚里。他记下了同意他留宿的独居大叔的名字,那位不善言谈的大叔甚至没问扶小风的名字就进了灶房,腾出他家柴火上正热着剩饭的唯一一口锅,仔细洗刷干净,又从缸底拿出平日舍不得吃的鸡蛋,为风尘仆仆的远道客人做了一碗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刀削面……



120天里,扶小风行进轨迹图显示,他沿黄河走了2500多公里,东营、滨州、济南、聊城、濮阳、菏泽、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运城、渭南、临汾、吕梁、延安、榆林……这些地方在他的地图中已被“盖章”。利津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小浪底水文站、二道拐水文站……这些打卡地在他的《沿黄河行走路线图》中被重点标注。那天,扶小风坐在横跨黄河的钢缆吊箱里,来到有着“黄河孤岛”之称的龙门水文站。这里的“黄河技术能手”“治黄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故事远比他之前了解的还要多、还要感人。他被水文站一代又一代的黄河水文人的坚守与奉献激励着、震撼着!当扶小风再次迈步进入吊箱时,已没有了之前的胆战心惊,黄河水文人投身事业的责任担当,给了他继续徒步黄河更大的勇气与信心!

一路走来,扶小风那个形影不离的背包,不仅装满了帐篷、睡袋、锅、头灯、充电宝、水袋等日常必需品,还一一不落地收入了各地影像、文化见闻,绵亘不绝的吕梁山脉、鬼斧神工的晋陕大峡谷、保存完好的清长城遗址……每一处都是那样雄伟壮丽,尤其是现代建设的机械化,让治理后的堤下滩涂变成黄河大坝的稳固后方,就连原来没有路的地方也出现了一条条坦途,方便着人们的出行,也更新着扶小风手绘地图中的预期路线。

120天,他看到过黄河岸边的老村落,也听过船工和纤夫的故事,更拜访过中条山抗日烈士跳黄河处……这是发现隐秘的中国,也是发展和弘扬我们未知的黄河文化。岁月沧桑,大河汤汤,长路漫漫,人在征途。“因为脚步轻盈,所以才能走得更远。”扶小风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他正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近自己的理想,用坚韧的精神,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预祝扶小风顺利抵达黄河之源,更祈愿他早日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