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歉的话总是难以启齿,如何跟孩子道歉,教你两招试试

2019-06-19   爱说的毕姐姐

“诚恳地向孩子道歉”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观点。开放以后,引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才开始提倡向孩子道歉一说。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父母向儿女道歉简直是不可能的。

有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向县官哭诉儿子不孝,县官很为难,他劝老妇人,按你的控诉,我得判你儿子死刑,你想你的儿子死吗?妇人听了连连摇头,只得大哭着回家了。县官派人找来她的儿子,恩威并施地训斥他一顿,要求他回家好好抚慰母亲。儿子连连叩头谢恩。回家后,儿子赤身跪在母亲面前,拿着鞭子给母亲,要求为母亲解气。母亲这才消了气。从那儿以后,儿子非常教顺老母。

封建社会的“孝”已渗透进律法,可想而知,那时的人们不敢忤逆父母,否则轻则挨板子,重则杀头。

这是一种压制式的教育,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

父母没有不犯错的,就像舜,父亲偏爱弟弟,他上房的时候,他们在房子下面放火,想要烧死他。他挖井,父亲和弟弟添土,想要活埋了他。他最终还是对父母和弟弟做到了孝悌。

现代人并不赞成古代的“压制”型的教育,我们称其“愚孝”。但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和束缚仍然很难消除。

我的爷爷年轻时,养活一大家子人。他在家里是要吃小灶的。妻子和儿女吃玉米面锅头,他一个人吃白面馒头。他在家里说一不二,孩子们都要看他的脸色。这样的老人在那个年代不在少数,他们是家里的天,家里的王,再怎么犯错,也不会向儿女道歉。

我妈妈这代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代,文化程度不高。她不懂教育,只能学着她的母亲的教育方式。这一代人也很难说出道歉的话。

记得小时候,我妈不小心烫到我,她都不会向我道歉,她只会不好意思地“嘿嘿”笑。每次,我都会更生气。她不以为然,即使道歉,也只会说“我错了,错了总行了吧?”。即使她不小心冤枉了我,也从来不向我道歉。时间久了,我也不指望她道歉了。但是,我会对她的话不服气。她说得很多道理,我也不想听。后来,我几乎和她反着干,觉得她文化程度底,庸俗无知,还不如我看书多,根本不配和我讲道理,越来越看不起她。

父母有错不道歉,孩子即使不说,心里也存着怨恨。父母一天不道歉,孩子就会多恨父母一天。不如早一点道歉,孩子和家长都能早一天解脱。

香港有部电影,继父侵犯了女儿。母亲默认了,女儿跑出来,再没回家。直到母亲临终前,才找来女儿,向女儿道歉。母女俩才和解。可是,她们错过了十几年的母女情。

道歉会减轻人的心理负担。每个人做错事以后,都会有心理认知。不道歉,错误就会始终折磨着他。这就像有些罪犯逃逸十几年,最终仍然选择自首是一个道理。何必让犯错的心理负担折磨我们,不如早一点道歉,早一点得到原谅,心灵更能早一点得到解脱。

父母整天要求孩子错了,承认错误,向家长道歉。我们做错了,却从不向孩子道歉。孩子认为道歉一定是极为丢脸的事,孩子做错事,也会坚决不道歉。

孩子都会学着父母的样子行事,他步入社会以后,道歉的话难于出口,以后在学校和职场就会受到限制。

不会道歉也是情商低的表现之一。

还有一种,就是父母每次道歉都不诚恳,“行,是我错了,可以了吧?”用这种态度和孩子道歉,孩子也会敷衍着说,“我错了!”其实,内心并不觉得自己是错的。

诚恳道歉的父母,不但不会让孩子看不起,还会得到孩子的敬仰,树立更高的威信。

怎样向孩子道歉,可选择两种方式。

第一,写信。

如果你做惯了权威型的家长,道歉的话实在无法出口,就试着写信。写信避免面对面接触。人总有内心惧怕不能逾越的时候,写信是很好的沟通方式,你不用直接对孩子说,把你的愧疚写在信里,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道歉。

第二,当面道歉。

心态很重要。我们正确对待道歉,才能让孩子明白道歉的意义。道歉不是认输,更不是一生的污点,既然做得不对,就没什么好委屈的。道歉是心胸宽阔的体现。

尤其是两娃家庭。对孩子来说,心里的平衡最为重要。如果你冤枉了孩子,一定要诚恳道歉,避免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这就像孩子心中的一杆称,你不端平,孩子会逆反,最终失去孩子的信任。

另外,也要注意道歉的态度和方式。最好和孩子平视,你抱着孩子,先和孩子讲你有多么爱他,看到他受委屈,你是多么难过,再讲你做错了什么,并诚恳道歉。孩子如果站着,你要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向他道歉。如果你有一点点的违心或者不诚恳,他都会有所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