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18处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2020-03-21   大潮汕湾视点

1、饶平西片古道及麒麟岭古道

位于饶平县上饶镇西片村西岩山

古道建于明代,曾是闽粤两省四县贩运盐粮之道和商家民俗往返必经之路。

古驿道沟壑盘山而建,纵横台阶式,乱石砌筑而成,历经沧桑,至今保存完好。


2

饶平九村窑

位于位于饶平县新丰镇九村。

九村窑始于宋,盛于元,至明、清时九村窑青花瓷器在国内驰名遐迩,不仅行销国内,更被众多外国商贩远渡重洋运往欧洲、南洋一带。


3

饶平柘林古港

位于饶平县柘林镇。

是潮汕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贸易和移民海外的深水港口之一。

古时杨州、宁波海、泉州通往和东南亚的货船,经常停泊柘林港避风,并进行给水、补充生活物资,而南澳岛上的货物和生活物资,也大都经柘林港与大陆流通。


4

饶平大埕所城

位于饶平县所城镇。

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间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所城“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池加城之数五十三丈,四门建城楼,四角各建敌台,”为千户所,是明清闽粤沿海的军事要地,后住民多以晒盐为业。所城城廓为方形,现四城门基本完好;东、北两面城墙尚存,西、南城墙己残缺;城中保存了三街六巷的基本格局,旧时的衙堂、城隍、祠宇、戏台错落其间。是潮汕地区仅存的一座古所城。

由于大埕所驻守官兵及眷属来自全国各地,加上五湖四海云集于此的商贾,发展到最盛时曾有36个姓氏。


5

广 济 桥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

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广济桥也与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福建的洛阳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宋代后,海上丝绸之路给潮州带来机遇,促使这一地区海运贸易应运而生。潮州当地的绸布、食盐、茶叶、蔗糖及大量精致工艺品通过广济桥运往海内外。


6

潮州宋代笔架山窑

位于潮州城东笔架山西麓。

古遗址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2公里,窑址鳞次栉比,至今笔架山脚一带的群众,仍称该地为“百窑村”。

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产品种 类繁多,主要有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


7唐代北关窑

位于潮州城中心面约2公里处,东北临韩江。

北关窑是潮州城区北郊一带古窑址的统称。唐宋时期,以北关窑为代表的潮州窑,其青釉、青白釉等产品就销往海外。


8、青龙古庙

青龙古庙在潮州市韩江大桥西端南堤上。

庙门东向,面临韩江,又称安济王庙,潮州人称“大老爷宫”。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大老爷”是潮州的保护神,是带有“根”性质的地域精神象征。从前过番的人,离家前都要到青龙庙祈求庇护,甚至包上的点庙前的泥土随身出洋。

青龙庙会成为凝聚乡情的纽带。


9

外江梨园公所

位于市区上水门街

始建年代未明,清光绪年间重修,当时是潮州地区外江各班和潮音艺人集会之所。

历来有商路即戏路的说法,外江戏随着商业贸易之路从赣、闽西及梅属客家地区转移到潮汕地区,该路线也为海丝贸易之路。


10

天后宫

位于广济门(东门)后侧.

始建于宋代,供奉妈祖。潮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经由韩江出海,都希望得到海上保护神妈祖的保佑平安。船舶启航前均会到城门内的天后宫祭拜。


11

潮汕铁路意溪站

位于潮州北关村外竹竿山脚。

潮汕铁路是由梅县松口的印尼华侨张煜南和张鸿南兄弟兴建的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

潮汕铁路始建于1904年,自潮州府城北门外北关村起至汕头厦岭头,全长42公里,1906年建成通车。由于韩江下游水位较浅,船只容易搁浅,潮汕铁路成为韩江上游货物经意溪段上岸后至汕头出海的主要渠道。

1939年,为了不让潮汕铁路落入日寇手中而拆除。至今沿线各火车站均被夷为平地或改建,幸存的意溪站成了潮汕铁路史的唯一见证物。


12

卫汾府(陈式将军第)

位于潮州官塘镇石湖村。

官塘人陈式,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自幼家境贫寒,十五岁时陈式被迫乘船出海远涉到暹罗(泰国),以做苦力采矿为生。后来在暹罗应征参军,屡立战功而被泰王破格封为“卫汾将军”。嘉庆年间,泰国国王赐赠陈式大批金银玉帛,衣锦还乡。白鹳塘村兴建了一座将军府,并命名“卫汾府”。后因潮州道台敲诈勒索不成,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陈式为海盗,将其判罪充军伊犁(新疆)。后陈式客死伊犁。自此,“卫汾府”遂没落于斯。


13

枫溪窑

位于潮州城区西郊。

“中国瓷都”——潮州的龙头就是枫溪。近代的枫溪是名符其实的南国瓷乡。生产的大量洋式陶瓷销往香港及东南亚等地。

枫溪窑分布在以枫溪三山国王宫为中心方圆约2公里范围内。拥有三十多座龙窑,几乎遍布大街小巷。现三山国王宫两侧的向北街和向南街作坊街巷、宫后大榕树旁的窑遗址及徐厝桥一带的三利溪等景观便是近代枫溪陶瓷业发展的见证物。


14

龙湖古寨

位于韩江中下游之滨。

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

历史上的龙湖寨水陆交通便利,对它后来成为繁荣的商埠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历史上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


15

淇园新乡(郑智勇故居)

位于凤塘镇淇园乡。

郑智勇生于泰国,原籍凤塘淇园,乳名义丰,只其是洪门会党里的第二把手被人称为二哥丰。

郑智勇为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虽身居暹地,却对潮汕家乡航运、兴学、筑堤等不遗余力,善举殊多。他与孙中山兄弟相称,资助辛亥革命,孙中山嘉其品德而书“智勇”大字赠之。

郑智勇故居就是他在潮安凤塘淇园乡建起“荣禄第”为主体的四马拖车大厝。


16

从熙公祠

位于潮安区彩塘镇。

陈旭年生于彩塘金砂,家境贫寒,身无分文时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到了马来西亚柔佛洲,经多年拼搏,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和侨领。

清穆宗同治七年门(1870年),陈旭年折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兴建“从熙公祠”,。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历时十四年。

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祠中的潮州石雕堪称一绝。


17

庵埠海关

位于潮汕平原中部潮安区庵埠。

乾隆年间庵埠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商贸港,实为海、揭、潮、澄四县之通市,水陆交通有梅溪直出外海。

后因下游双溪口一带淤积严重,地理优势丧失,被沙汕头(今汕头)取而代之。

民国20年,庵埠分卡被裁撤,庵埠海关关产被拍卖,剩“庵埠海关地界”碑仍竖于万和桥旁。1982年,界碑被转移到庵埠缅先亭的碑廊。


18

急公好义坊

位于彩塘镇华美乡塘东桥边。

为清光绪年间户部主事沈绍远之祖父二品封职沈学全暨妻二品命妇沈庄氏建。清光绪年间直隶水灾,户部主事沈绍远遵照其祖父母“济贫救灾为急”之训,捐银一千二百两,购衣一千二百件,解宜隶散发。为彰其善行,直隶总督李鸿章上疏于光绪皇帝,要求恩准沈绍远于故里建坊,并“给子急公好义字样”,光绪恩准了建坊的奏章。

沈家是海外贸易潮商的典范,代表着潮商的文化精神。急公好义坊是潮商精神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