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十年,出轨后被骗走资产,她拒绝前夫复合,晚年陪伴初恋离世

2019-12-18     你的心做呀

“戴爱莲,一个享誉世界艺术界的名字,一个开创了中国舞蹈史上无数个第一的艺术家。但是,在与其有过交往的人们心中,她不仅仅是世界艺术界的权威,不仅仅是中国舞蹈界的泰斗,更是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将舞蹈与生命、艺术与人生完美结合的、完整的、纯粹的人”——《人民政协报》

图 | 戴爱莲女士


一、纯真少女

1916年,祖籍位于广东省新会县的戴爱莲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出生。戴爱莲其实原名唤作吴爱兰,很多不了解她的人也许会诧异,改名后竟然和原名的姓氏都不一样了。

但其实这是有来头的,戴爱莲的祖父在海外经商谋生时,经常被讲客家话的同乡人叫为“阿大”,因客家话中“大”与“戴”同音,不知道何种传播,久而久之,吴姓竟改姓为“戴”了。而在她后来少年出国时,又将“爱兰”改为“爱莲”,对此她曾解释道:“我喜欢莲花的纯真之美,更喜欢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1930年,14岁的戴爱莲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横渡大西洋,前往英国,在伦敦定居。

在英国,她最初从师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在玛莉·兰伯特芭蕾舞蹈学校学习,后随芭蕾舞大师玛格丽特·克拉斯克学院学艺,又在莱斯里的舞蹈工作室接触了现代舞,有舞蹈天赋的她也在此时萌生了创新的灵感,这对她以后的艺术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图 | 戴爱莲(左)3岁时与两位姐姐合照


1939年春,戴爱莲考进达厅敦艺术学校舞蹈系,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奖学金,以免除学费。然而那时因家中父亲嗜赌而破产,为了住宿费,戴爱莲只能在课余时间半工半读,有舞蹈底子的她曾兼职过各种酒会的舞蹈表演。再加上她的相貌有着东方女性的特点,得以充当过电影的临时演员,甚至去做保姆干家务活等等。

也就是在四处寻找暑假工作时,戴爱莲遇到一个令她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男人。

那时,戴爱莲原本和一个画家商讨好做他的模特,可是那个画家在戴爱莲放假后就解雇了她,无奈学校离伦敦的家太远,她为了解决住宿问题只能另找他路。

一天,在餐厅里,戴爱莲和他相遇,巧合的是他同样是达厅敦艺术学校的,不过他是雕塑系的教员,一位奥地利人,名字叫维利·索科普。

两人在闲聊中各自了解到对方的烦恼,这位雕塑家听说她的事情后,遗憾地说:“我真羡慕他,他有足够的钱可以雇请你当模特儿。我是搞雕塑的,也想请一个模特儿,可是我没有钱”。

戴爱莲好奇地打量了一下维利,眼前的男人有着西方男性独有的英俊范,谈吐文雅,她心有所动,嘴角露出狡猾的笑容,故作思索地说:“那个画家不想画画了,我失业了,正在找工作,只要你能提供食宿,我可以免费当你的模特儿”。维利听完之后顿时大喜,生怕她反悔,立马应下约定。

图 | 青年戴爱莲(左)与姐姐跳舞


那年,戴爱莲23岁,维利·索科普32岁,两人相差9岁,却在一所雕塑工作室里度过了非比寻常的两个星期。

两人性格相差极大,戴爱莲是一位热情开朗、性格外向的女子,而维利则是一位举止文雅、性格内向的男子,前者总是话多得说不完,后者常常沉默寡言。

不过,性格的差异阻止不了两人对彼此的认可。

“从艺术到生活,两人都有不少共同语言。他们在一起谈彼此的家庭生活、故乡见闻乃至勤工俭学、学艺经历、对艺术的见解感悟,越谈共同语言越多,日久生情,自然而然地点燃了一场爱恋之火”——包立民《两个星期的恋情——戴爱莲与维利》

在这期间,维利·索科普为戴爱莲雕刻了一尊具有东方少女特点的石质头像,这尊头像现今保存在伦敦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大厅,供后来者观赏,就连瑞典斯德哥尔摩舞蹈博物馆也收藏了戴爱莲石雕头像的复制品,可见这件石雕头像的意义多么深重,毕竟这可算是两人的初恋信物了。

然而,这样互不揭开最后窗纸的恋情是没有好结果的,只因当时维利的未婚妻回来找他了,戴爱莲知道自己在这场“恋情”中该退出了,于是就把对维利的初恋之情抛诸脑后,离开了伦敦。

在后来的自传里,她回忆说:“那真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二、因为我是中国人

1940年初,此时的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离开伦敦的戴爱莲却不惧危险,毅然选择回到祖国。

“因为我是中国人”。

每次有人问她为什么要放弃国外的一切回到中国时,她总是目光坚定地回答这句话。

戴爱莲曾说过:“我在海外长大,受的是西方教育。那时,没有机会接触中华民族文化,可我是个中国人,我要找‘根’。为了懂得中国的历史,我就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去找。我最初是在那里通过英文写成的中国历史了解祖国的。当我看到人们跳《花柳流》的日本舞、印尼爪哇舞、乌迪・香卡的印度古典舞……就是没有人会跳中国舞时,大大刺伤了我的民族自尊心。从那时起,我立志要寻找中国舞蹈” 。

那年,她回到香港,在宋庆龄领导下举行义演,她耗费无数个日夜的精力创作的《警醒》、《游击队员的故事》、《东江》等一批反映了中国抗日军民战斗风貌的舞蹈,引起轰动,让许多老百姓为之动容。

去到重庆,戴爱莲看到了当地人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后,便创作了舞蹈《空袭》、《思乡曲》、《卖》,极力地控诉了日军的丑陋罪行,以无声之舞为沦陷区的无辜平民发声。

为了寻找属于中华民族的舞蹈,戴爱莲数次步入川康等少数民族地区,潜心向当地舞蹈家学习少数民族舞蹈,并积极融贯于现代艺术,将其发扬光大。

这段时期,她结合瑶族舞蹈的特点,创作了《瑶人鼓舞》、提炼戏曲片段后表演了《哑子背疯》,而后又创作出的《巴安弦子》(藏族)、《嘉戎酒会》(苗族)、《青春舞曲》(维族)等舞蹈,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她是将散见于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加工为舞台艺术品的第一人,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之后,戴爱莲的艺术生涯踏入了辉煌期。

1953年,戴爱莲以超绝的编舞技法对流传在民间的《荷花舞》进行了再创造,以比兴的手法,极力演绎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并以傲然“盛开的荷花”象征未来欣欣向荣的中国。

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舞蹈艺术家姚珠珠曾言:“她的非凡之处在于她生长在国外,受的是完全的西方教育,甚至中国话讲得都不太标准,但她有一颗中国心。”

因为热爱中国舞蹈,促使她在创作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属于中国舞蹈的特色,用上自己的舞蹈天赋,将一生的热情献给了祖国和民族。

三、情路坎坷,晚年尚且惦记初恋

1940年,戴爱莲刚刚回国,因延安国际医院正在筹措一笔购置医疗器材的基金,她身为华侨舞蹈家被邀请参加一次表演会。

也就是这次机会,她遇到了在当时中国有着不小名气的画家——叶浅予,因需要后者宣传此次表演会,两人有着不少的交流来往。虽然戴爱莲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她的中文却讲得磕磕绊绊,而叶浅予的英文只有中学水平,可就算这样,两人基本的沟通仍是不成问题的。

就这样,来往多了之后,两人开始欣赏起彼此,好感悄然而生。不久,戴爱莲和叶浅予便结为连理,完婚那天戴爱莲甚至兴奋地抱着叶浅予乱跳。

其实,戴爱莲是叶浅予的第二任妻子,在这之前,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梁白波,两人还生了一个女儿叫做叶明明,不过有着西方风情的戴爱莲显然不在乎这些,还乐意去抚养叶明明。

接下来的10年里,他们两人的生活对外人来说是幸福甜蜜的,就如叶浅予曾回忆所说:“我和爱莲在那几年就互相当对方的跟包了,她开表演会,我就给她打杂、当翻译、做饭,做舞台监制,而我忙碌时,这些事情又轮到她替我做。我们两人的关系就像一对跑江湖的夫妇,女的跳舞,男的击鼓”。

俗话说婚姻之后必有“七年之痒”,两人的婚姻却是“十年之痒”。

图 | 戴爱莲 叶浅予


1950年,戴爱莲被政府聘请担任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也是在那年,叶浅予受命参加民族访问团去了新疆。

两人相离的那半年,戴爱莲爱上了她参与指导的一个大型舞剧的男主角,这个男人比她年轻了几岁。

等到叶浅予回来,戴爱莲没有隐藏自己的心思,直截了当地对前者提出离婚,对他说:“我不爱你了,我们离婚吧”。

不爱了就离婚,在当时的她看来是一个为双方都好的单纯想法。

不过之后,戴爱莲却为这次离婚咽下了苦果。

她爱上的那个年轻男人在“十年动乱”中卷走了她所有的钱款,狠心地抛弃了戴爱莲,后来她常常为此感到懊悔。

晚年,叶浅予的女儿叶明明曾想撮合两人复合,虽然戴爱莲很想念叶浅予,但她知道自己更爱的是自己的初恋情人维利·索科普。她曾对叶明明说过:“我不能和你父亲复婚,因为我心里始终忘不了他”。

1978年,戴爱莲通过一位外国朋友找到了维利。

1979年,戴爱莲和维利在英国伦敦再次见面了,还和他一家成为了好朋友。

图 | 戴爱莲与初恋重逢


1994年,维利轻度中风,戴爱莲陪着维利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直到1995年维利去世。同年,叶浅予也在北京病逝。

2006年2月9日,一代舞后戴爱莲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的是无数无形的遗产,离去的是为国奉献,却又为情所困的纯真灵魂。

曾经她的一个学生,中国芭蕾舞团副团长冯英曾言:“她就像荷花一样,清新,高洁” 。

文 | 浪客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LUAHG8BMH2_cNUgox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