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存在根深蒂固的“一崇拜”

2019-12-28   蔡氏意学

尽管《孟子》、《周易》和《论语》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大一统”这三个字,但是,却存在“大一统”的思想内核。

孟子的“大一统”思想,最典型的是“心之同然”说和“一本”说。

《孟子 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认为,人类的基础心灵结构是相同的,因此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和判断,会形成全体范围的共识,也会有相同的思想偏好、心灵偏好。人类合理的、良好的制度、秩序,应该以这种共同的心灵结构为基础,以这种普遍共识为基础。

那么,这种合理良好的秩序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一个自然的推论是,一是好,二是坏。统一是好,分裂是坏。

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一崇拜”。孟子的“一本”说,也是这种“一崇拜”的体现。

孟子说:“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 滕文公上》),并以此去驳斥墨家的言论,认为其是“二本”,是错误的。孟子并没有做任何结合和论证,为何“一本”就是正确的,“二本”就是错误的。这意味着,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不言而喻的,是一个常识。

《中庸》也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其实,孔子的“仁”,也是反对二,崇尚和追求一。“仁”的字形是二人,但是,人的读音和含义都是一个“人”。在孔孟的理解中,“人”和“仁”是等价的。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因此,“仁”的含义就是化二为一,就是统一。

“仁”如何做到在两个人之间“化二为一”的,将两个人统一成犹如一个人?是通过相互感通。孟子还说:“仁者爱人”。这个“爱”就是相互感通、感应的意思。看到有人落水,尤其是小孩落水,正常人都会萌发怜悯之意,这种内心的怜悯之意,会促使他自发地采取措施,对落水者施救,有时甚至,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这就是“爱”,就是相互感通、感通。

孔子则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二人之间的爱、仁。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之所以说“仁者,人也”,是因为“仁”是人的固有本性。即这种与人感通的能力,爱人的能力是人之“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中庸》将这一点归之为“诚”。“诚”就是坚守和发挥自己的本性,其中就自然包含着发挥自己与人感通的能力。


因此,《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尽其性”就是充分发挥、施展自己之本性。“尽人之性”就是与人相感通,从而帮助别人发挥施展其本性。 “尽其性”的同时“尽人之性”,就是“仁”,就是感通,就是“化二为一”,就是“大一统”。

《礼记 礼运》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北宋的张载做了进一步诠释,他说:“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仁”是二人关系,而天下所有人的所有关系则可以分解成无数的二人关系,即二人关系是天下秩序的基本单元。这样,只要每一个二人关系处理好了,“仁”了,化二为一了,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出现一个良好秩序。同时,天下的良好秩序一定只有一个,而不会有两个。如果天下秩序有两个,就是二,就是分裂,就是乱世,就是无道。

中国文化根深蒂固地认为,天下只有一个天下,天下的秩序也只能有一个。《礼记·曾子问》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当然这里边已经有点异化了,有点为独裁和集权专制找理由了。

《周易 系辞下》:“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说的也是这种“一崇拜”,这种“大一统”。

“吉凶者,贞胜者也”是说,无论未来是吉还是凶,只能你能够做到贞,那么就能够稳操胜券。在《周易》的爻辞中,经常会出现“贞凶”、“贞吉”。“贞凶”是说,当面临凶险的环境时,你应该努力去贞,其结果自然是逢凶化吉,实现“贞吉”,即贞了才会吉。

因此,实际上在《周易》中,外境的吉凶是无所谓的,关键在内在的“贞”。外境的吉凶是无常的,但是自己内在贞则可以是永恒的,是一的。应该以坚守自己内在的一,而去面对外境的多。所以说“善易者不占”。《易经》投机主义地预测吉凶,而是告诉人们,不要为外境的吉凶所累,而去坚守自己的贞,坚守自己的一。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是说,天地之道,就是展示、呈现贞的。“贞观”是“观贞”。“观”不是自己去观察,而是摆出姿态让别人去观察,呈现给别人。

“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日月之道,就是对明的贞,对明的坚守。明是日月之本性,日月的存在就是在坚守自己的本性,坚守自己的明。第二种解释是,将其中的“真明”看成是对“明真”的倒装,是“明贞”,犹如“贞观”是“观贞”,日月的永恒存在,永恒光明,是让世人明白贞的道理。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就是“大一统”,而且其范围已经超越人类,而涵盖整个宇宙了,宇宙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宇宙。

“贞”就是正、守正。正就是正态、常态、本性。因此,“贞”也是一。

与《中庸》的“诚”一样,“贞”中也是包含着人之相感相通的。也正是因为有相感相通,“天下之动”才能“贞夫一”。“贞”让“天下”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一。

因此,《周易 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通天下之志”就是与天下人的心相感通,能够理解天下人的内心。这是通的最高级别,是爱的最高级别,因此能做到这些的,能够达到这一级别的,就是“圣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