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上马”清美“送一程”

2019-12-11     阎彤视觉记录


综板技艺是黎锦技艺的一部分,来回翻动十来个综板上的经线形成图案,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懂得编织。

黄翠花没有想到,自家祖传的“雕虫小技”能被清华美院相中;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经过美院教授的一番点拨,还“大有文章”可做。


49岁的黄翠花来自海南省五指山市,是黎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翠花之前的日子很平淡,日常做一些黎锦手工艺品,然后卖给游客。直到半年前,一支车队来到这里,带来一个改变的机会……





近日,一场名为“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于北京798艺术中心开幕。这场展览主角自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全部是非遗新产品。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作品经过清华美院教授们的雕琢后,呈现出全新的视觉体验,现场看来用“潮牌”来形容并不违和。

湘绣、彝族服饰、大漆......2019“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展出。


清华美院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历年来培养的250位非遗传承人中选出17位


展示了近250件以“非遗走入现代生活”为理念指导设计开发的非遗文创品。

在主办方看来,让传统非遗走出名录,在现代社会活化,即便是在天涯海角的“非遗”也有她的价值。

早在几年前,清华美院就和BMW共同发起设立了非遗保护创新基地,旨在扶那些深藏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上马”,在城里专家的指导下,让非遗技艺、非遗元素更具现代商品属性,更具实用性。当然,基地也不忘再送非遗传承人们一程,上面这个展览即使成果展示,也是为这些经过活化的非遗技艺重新走向市场铺路。今年7月,黄翠花的黎锦技艺就是被“BMW中国文化之旅”的车队在海南相中,然后连人带技艺一起请到了北京。


清华美院非遗班除了设置理论课程还有实践环节,融入新的教学师资,为学员们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和实践指导老


来到这里突然就要创新,黄翠花最初感觉很懵,不知道如何去创作,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了些方向。在清华美院,黄翠花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这门儿手艺不但能走出五指山,还能走出海南,甚至走向世界。在美院教授的指导下,黄翠花的黎锦通过创新,将变成了服装元素、手机袋、鼠标垫、灯吊,这在小作坊式的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在创作方面,黄翠花的导师申伟对她帮助很大,老师设计的很夸张的图案,耳目一新的图案,对于平时都是织传统图案的黄翠花来说,算是开了眼界。在授课中,导师也不断提醒她要创新,如何让图案更华丽,更能体现黎族生活的图案。

清华美院申伟是黎锦技艺传人黄翠花的导师,他将自己对黎族织锦图案创新的设计灵感分享给黄翠花。


清华美院岳嵩是琼海东坡笠省级传承人冯增超的导师,传统技艺保存的最好方式就是与现代文化生活需求的契合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黄翠花回到海南,下一阶段,他还要把这些好的设计理念、经验用于生产中,也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还有黎锦爱好者们,让黎锦在现代社会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清华美院陈辉老师的中国传统雕塑的语言特征课程上,梳理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根基与历史土壤

没有人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手艺如今的处境都是很尴尬。正如“遗产”这两个字面意思,既可以理解为是珍贵财富,也可以被认为只是小众的事。

黄翠花为清华美院学生展示手工黎族织锦,引起极大关注。有同学表示要将黎族织锦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

作为BMW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最具标志性的项目,“BMW中国文化之旅”发起于2007年,迄今已持续开展13年。活动以“创新思维的赋能”为手段,以“创造共享价值”为目标,积极搭建“联结”各种社会资源的桥梁,通过“推广非遗领域的文化传播”和“促进非遗作品的使用与消费”两条创新路径,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BMW不但扶非遗“上马”,更是和清华美院一道再“送一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8T-JG8BMH2_cNUgYuql.html